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高中是每位家长和孩子人生的转折,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战高考,中国学科吧(jsfw8.com)为你整理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相关内容。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共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这说明

A.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2.右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照搬

B.始终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C.制度成效与制定者初衷违背

D.分封制复辟是历史必然趋势

3.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和官僚制虽然相互依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中国的官僚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皇帝的雇员,官僚体系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却总是有点别扭,直到清朝,皇帝才明确地将士大夫的野心压下去。其措施是

A.军机处的设置B.继承明朝内阁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使用D.扩大理藩院职责

4.“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是

A.决策方式民主B.参与范围全面

C.决策内容领域广泛D.决策对象是具体议案

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主张保护私有制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顺应现实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理性的源头

6.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关于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

B.体现代议制间接民主原则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

C.美国为议会主权代议制形式的典型代表

D.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彻底否定

7.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皇帝和帝国宰相联合掌握行政大权

B.乙: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8.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中央政府集权与州政府分权有机结合,维护共和政府

9.小明在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庚子西狩丛谈》,该书的序言上写道:“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读到这,小明对该书的内容做出了判断。你认为下列哪项是小明做出的正确判断

A.描绘了古代史上某位皇后出宫打猎的情形

B.分析了太平天国给清王朝带来的打击和混乱

C.叙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者胡作非为的历史

D.记录了八国联军侵华中太后皇帝出逃的过程

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结局、民国初年的扰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精神武器”。就当时而言,这一“新的精神武器”可能是

A.维新思潮B.改良主义

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11.“本党敢郑重向全国民众宣言曰: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2.2019年9月10日,日本政府最终通过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方针。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二战历史不容翻案。众所周知,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针对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场中日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B.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

C.洗雪了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了重大贡献

13.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

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14.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皆取资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杭、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贩运闽省台湾仓谷,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对此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B.台湾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内地供应

C.两岸经济贸易互补

D.杭、嘉、湖三府的粮食通常需要台湾供应

15.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16.(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xiǎng剖开晾干的鱼】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趸【dǔn.整,整数】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

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

17.美国学者洛温在《老师的谎言》中提到:“事实上,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它的划时代意义源于欧洲对它的回应方式。因此,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这一说法

A.肯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但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B.否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也否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C.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也肯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

D.肯定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但否定了这一事件对欧洲的重要意义

18.到十八世纪基督时代为止,世界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已有一千年了,然而,在十八世纪,人们离开了原始的生活基地,进入到从未梦想过的新天地。这场革命在十九世纪还未结束之前,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刘易斯芒福德写道;“机械学成了新宗教,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新的救世主”。“这场革命”是指

A.工业革命B.经典力学C.启蒙运动D.宗教改革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以来,我们便认为是xxx。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A.新经济政策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形式

B.新经济政策是国内战争时期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

C.新经济政策加重了工人和农民的负担而曾遭反对

D.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0.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2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署名“张浩”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的读者来信。他认为,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的,也会给生产造成危害。这说明

A.党内对农村改革是否进行意见不统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状况不佳

C.包产到组与当时党的大政方针相违背

D.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22.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那么应当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呢?

A.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应首先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权力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2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

A.坚持主导地位为前提

B.提倡和遵循贸易一体化

C.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和条件

D.加强政府控制职能是根本途径

24.荀子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已有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结成了利益同盟

25.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说过:“我愿意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下列孔子思想中与苏格拉底该观点相似的是

A.有教无类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D.因材施教

26.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与其认识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27.西汉桑弘羊说:“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在此,桑弘羊

A.重申重本抑末的治国理念

;B.提出商本农末的新主张

C.强调了工商业的重要性D.关注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28.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教会垄断教义解释

29.马克思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作品与这一时代有关的是

A.《人间喜剧》B.《老人与海》

C.《悲惨世界》D.《等待戈多》

30.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

C.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D.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3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32.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

A.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   B.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

C.从无为中揭示有为        D.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

第Ⅱ卷(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3题、3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5题—3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选一题作答。如果多选则按第一题计分。做答时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33.(19分)xxxx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同时强调,世界上有xxxx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的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二中的民主含义有何区别?(2分)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伯利克里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3分)

近代史上,西方各国逐步建立起了代议制民主制度。因国情差异,各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材料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材料四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2)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两国代议制民主差异的原因。(6分)

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的世纪,它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个探索阶段,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六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费《远东》

材料七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民主制度同任何真理一样,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根据材料五、六、七,用19世纪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历程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8分)

34.(18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疲了惫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惧了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来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6分)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

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6分)

(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材料二所述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6分)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税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铁盐,退权利,分土地,趋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摘编自桓宽《铁盐论》

(1)根据材料,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贤良文学观点的意义。(6分)

3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经过磋商,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美国方面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3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地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2019——2013学年度下学期北镇高中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34.(18分)

37.(15分)(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6分)

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答出两点即可)(6分)

(2)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思接近即可)(3分)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以上《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