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初二政治试题犯罪与刑罚习题精选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犯罪与刑罚习题精选
1、(单项选择题)(xxxx年河北省中考题)我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和人民群众支持下,一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被打掉。各级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严厉判处了一批黑恶犯罪首要和骨干分子,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本材料鲜明地反映了()

①“打黑除恶”维护了社会秩序②公安机关是我国的治安保卫机关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④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

分析

该题以我国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这一时事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观点的能力。学生应从材料中概括出这项斗争的意义、我国执法机关的职能和刑法的任务。

答案:C

2、(单项选择题)下列几种关于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是犯罪

B.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C.危害社会同时又违反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

D.违反了法律法规要受到制裁的行为是犯罪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如果危害程度较轻,则是一般违法行为,不是犯罪。区别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是否触犯刑法,触犯刑法是犯罪,如果是触犯其他法律法规则是一般违法。只要是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受到制裁,只有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否则是一般违法。因此,ABD应该排除,本题只能选C。

答案:C

3、(多项选择题)丁某私自在别人家的电话线上搭接线路,拨打信息台,致使他人欠下巨额话费,最终使自己受到法律制裁。丁某的行为()

A.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触犯了刑法

C.属于民事违法行为D.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丁某的行为致使他人欠下巨额话费,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秩序,显然具有社会危害性。这种危害性的程度如何,关键的字眼在于“巨额”上。因此,丁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题肢A正确。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得出题肢B和D符合要求。题肢C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是错误的。

答案:ABD

4、(简答题)黄某自从中学毕业后不务正业,因参与赌博和勒索小同学的钱财,被公安机关拘留。后来,他冒充国家干部行骗被劳教三年。此后他仍执迷不悟,继续抢劫、诈骗达70多次,被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黄某的违法行为中,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上述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分析:

该题通过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联系的理解,以及动用所学知识进行区分对比分析的能力。

答案:

(1)黄某参加赌博、勒索小同学钱财、冒充国家干部行骗等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黄某抢劫、诈骗70余次而被判刑,属于犯罪行为。

(2)上述案例说明了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了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启示:犯罪是从犯小毛病开始的。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小错误发展到违法犯罪。我们青少年学生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四有”合格公民。

5、(辨析题)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它对违法分子都适用。

分析:

本题考查刑罚的基本特征。刑罚是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对象是犯罪分子。违法分子包括违反刑法的犯罪分子,还包括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一般违法的人。刑罚只能适用犯罪分子,而不适用一般违法的人。因此,本题为错误的说法。

6、(辨析题)(xxxx年安徽省中考题)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某校举办了一次青少年犯罪图片展。小刘同学却认为,我没有违法犯罪,没必要参加这项活动。

分析:

该题以青少年的犯罪这一社会焦点问题为背景材料,以青少年犯罪根本原因是法制观念淡薄这一事实为命题切入口,考查学生判断、分析、说明的能力。

答案:

小刘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1)学校举办这项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增强公民意识,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小刘没有违法犯罪也应参加这项活动,因为这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到依法自律。

(3)一个人如果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小错误发展到违法犯罪,因此青少年要树立法律意识,接受法律教育,做“四有”好公民。

7、(材料分析题)(xxxx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

材料一:xxxx年,我国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打击经济犯罪,查办了一批贪污、贿赂犯罪的大案要案,全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6447件,共判处此类犯罪分子20190人,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1亿多元,依法维护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材料二:人民法院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涉案人员不论职务高低,只要构成犯罪,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xxxx年被判处的贪污、贿赂犯罪分子中有省(部)级公务人员5人,地(厅)级89人,县(处)级419人。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因犯有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福建省原省委副书记石兆彬因犯有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3年。

请运用初二《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

该题从考查的内容看,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试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准备看,要求学生能全方位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把握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从问题的设置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回答问题,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原则。

答案:

(1)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要充分认识经济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严惩各种经济犯罪分子,依法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4)我国法律坚决打击贪污贿赂罪。贪污贿赂罪是严重的经济犯罪,它不仅严重侵害公共财产所有权,而且败坏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给国家资产造成重大损失。

(5)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是法律的基本特征。

(6)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平等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司法机关对任何公民适用法律时,一律平等地对待。即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8、(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业竞争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温州市永嘉县有两名中学生为勒索钱财将自己的同学乱刀砍死。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材料二:xxx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1)材料一中的中学生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xxx同志的讲话,谈谈我们应从材料一的恶性事件中得到哪些启示?

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中的中学生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严重,触犯了刑法,因此是犯罪行为。回答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说出材料—给我们的警示和

教训。

答案:

(1)犯罪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违反了刑法;③应受刑罚处罚。

(2)启示:①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②青少年要依法自律,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青少年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以上《初二政治试题犯罪与刑罚习题精选》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初二政治试题犯罪与刑罚习题精选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初二政治试题犯罪与刑罚习题精选》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