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教育学复习总结

日期:2020-08-3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教育学复习总结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总结 本文简介:第一章;1、什么是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恩超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2、教育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即教育的发展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

教育学复习总结 本文内容:

第一章;

1、什么是学校教育?

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促使恩超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教育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外部规律,即教育的发展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既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长的制约,又要协调好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影响等诸要素,引导和促进教育对象的成长朝向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简而言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要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教育的起源。

四种观点:

(1)

神话起源论: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并按照神的意志而创设,教育活动从目的到内容及形式都要体现宗教信仰和教义使人的发展皈依于神的要求或顺应天的规定。

(2)

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提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的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展开的过程。

(3)

心理起源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起源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

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马克思,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其社会依据。

4、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5、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到现代意义上学科形态的教育学的初创。

教育学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形成时期:英国

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完整的教育学体系的创办者: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对学科。是传统教育学派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处: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从实践中学,现代教育学派。

20世纪30年代: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新传统教育学派。

20世纪70年代: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后:

批判教育学思潮

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阶段:

(1)

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

理论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布鲁纳,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

赞科夫,苏联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

瓦*根舍因,德国科学教育家“范例教学”

(3)

关注现代教育的整体变革

保罗*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将社会各部分都变味教育场所。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和谐教育思想

(4)

教育研究的学科分化与综合加深

(5)

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最早提出教育学元问题和元研究的是德国教育理论家布雷岑卡。

第二章

1、教育与生产力和经理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提供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需求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发展的规格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射虎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2)社会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3)社会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4)社会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厮守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与生产力发展有不完全同步。

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但教育同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影响教育思想和理论,影响教育内容。

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离不开教育,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容在教育的条件下不断丰富。

(4)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总结: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总的来说起制约甚至决定作用,但当教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不革新教育经济就不能很好的发展的时候,革新和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就成为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第三章

1、什么叫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发展。生理发展是指有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方面的发展。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社会素质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学校教育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生理的发展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想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心理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必须尊重人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施以相应的教育,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到难,由低级到高级,有具体到抽象,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机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2)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稳定的,典型的和共同本质的特征。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在确定教育目标要求、资质教育内容和采用教育方法时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根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特点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决不能“一刀切”、“一锅煮”。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该看到,个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是互相联系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律地过渡。因此,每一阶段是相互衔接、不能截然分开的。教育工作也要考虑到这种衔接性和过渡性,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等工作。

(3)发展的差异性:个体的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指个体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一个阶段也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特点。但在每个阶段内每个个体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个体是不存在的。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个体在接受外界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要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知识储备、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同时,在集体教学中,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4)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发展的速度、成素水平是不均衡的,从总体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均有不均衡性。

认识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有助于我们明确儿童发展的最佳器和关键期,使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想适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5)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历练、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时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的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自己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某些方面有缺陷或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打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与自觉性,通过其内在的力量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史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着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2)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环境是人身心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驾驭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4、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见书47页)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能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是人按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

(2)学校驾驭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人员来进行工作的,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专业、身体等全面发展,能自觉的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3)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四章

1.

什么是教育目的?什么是培养目标?P56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所以,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更广泛。

2.

教育目的的价值基础

P62

u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代表:法

卢梭

教育目的永恒不变

教育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育目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u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代表:法

孔德

人是依赖于社会的,离开了社会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3.

素质教育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P66

4.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P65

明确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端正办学思想,反对应试教育

狠抓素质教育,提高与人素质

第五章

1.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P76

双轨学制

英国

单轨学制

美国

分支型学制

苏联

3.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严格演变P82-85

1902

壬寅学制

只颁布未实行

1904

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吸收了欧美各国学制的优点,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1912年

9月

壬子学制

是民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适应了民国初年的国情

1922年11.1

壬戌学制

仿效美国学制,明确了‘新学制’的七条标准,一直沿用到1951“六三三”

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我国今天仍沿用了该学制

的许多合理因素

4.

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第六章

1.

我国课程主要类型

P100

u

学科课程

又称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离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代表:夸美纽斯

优点: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助于学习者系统知识的获得,有助于教学与评价的组织,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缺点: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授法,容易导致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u

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杜威

卢梭

优点:在做中学,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课程根据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进行整合等,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儿童成为真正的主体,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缺点: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艺术,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老师而言,这点很难达到。

u

综合课程

它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类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优点: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消除学生孤立地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从生活、社会的实践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缺点:忽视了每门学科的自身的逻辑结构,容易造成传统学科知识简单的、机械的拼盘与混合;虽然照顾到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但很容易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地学习;综合课程的实施也面临了一些实际困难,如师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晓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缺乏。

u

核心课程

代表:德

齐勒

优点:强调课程内容统一性,有助于每一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缺点:导致在实践中过多的重视核心课程,而忽视边缘课程,从而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什么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P109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类型和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分配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个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及个人的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美的生活做好准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教科书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

我国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P116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教学理论

教学的概念:

1.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我国现代教学理论:

1.

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累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以斯金纳为代表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P123)

2.

认知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习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结构中心(认知结构中心),学生中心(主动生成学习)的教学思想。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的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p124)

3.

发现教学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p126)

4.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十分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代表人物为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p126)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29)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经验为基础

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a.

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防止重犯“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以及知识的掌握。实质教学论与其相反,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b.

创造条件,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c.

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3.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的教学”,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4.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

1.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领会阶段,巩固知识,运用阶段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阶段:设置问题情境;探究发现问题;讨论,辨析;

归纳,交流,内化;

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我国主要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的基本要求:a.切实调动学生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c.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要求:a.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b.尊重学生的差异

7.巩固性原则

(P136)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三维度:a.知识技能

b.过程与方法:认知,科学探究,认知过程中的人际交往

c.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己,他人,自然地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判断;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精神

四要素:a.行为主体b.行为动词c.行为条件d.表现程度

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功能:导学,导教,导评

教学目标的诊断:a.全面深入了解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

b.把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比较

c.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及学习态度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做出变动的原因

d.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否一致

e.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明确

f.课堂教学是否具有三维度

g.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

教学设计

我国常见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a.讲授法:优点: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优势

缺点:不宜因材施教

b.谈话法

c.读书指导法

d.讨论法

2.

以实物为主的教学方法:a.演示法

b.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a.实验法

b.练习法

c.实习法

4.

以欣赏活动为主-----欣赏法

我国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班级教学制:班级教学是指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比较接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学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班级,有教师集中授课,教师在一定时期内按课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环节:1.备课:a.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b.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

c.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

d.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学期或学年计划的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及教案)

或:备文本,备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个计划

或:与课表对话,与教材对话,与课程资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行对话

2.上课:理论科学;目标明确;内容正确;语言清晰;方法恰当;积极性高;组织得当;效果优秀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形式

5.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a.学业成绩的检查

考查:常用方式有口头提问,书面作业检查,书面测验

考试

b.学业成绩的评定:百分制计分法,等级制计分法

十一

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劳动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

2.

独特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续集应变的能力

3.情境的复杂性——教育的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过程的长期性和效果的隐含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6.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专业化条件(职业素养):

1.

教师的知识素质:a.普通文化知识;b.所教学科知识;c.教育学科知识

2.

教师的能力素质:a.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b.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c.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d.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e.教师的教育机智;f.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

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

4.

教师的专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教师该做的努力:a.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b.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c.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d.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e.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

2.学生应做的努力:a.正确认识自己

b.正确认识老师

3.其他方面应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分教育,促进良好学分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良好的学分又促进良好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人格特征更趋于健康发展。

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师生间的心理关系——相互尊重

2.

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教学相长

3.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

篇2:ecsqwde音乐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ecsqwde音乐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音乐教育,整合,ecsqwde

ecsqwde音乐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本文简介:^|Youhavetobelieve,thereisaway.Theancientssaid:“thekingdomofheavenistryingtoenter“.Onlywhenthereluctantstepbysteptogotoitstime,mustbemanagedtogetonest

ecsqwde音乐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本文内容:

^

|

You

have

to

believe,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化、运营本土化,这一点口碑网会受到很多制约。

宜宾网络发展比较成熟,几家同类网站发展情况不理想,查看口碑网用户最新点评论时间为2007年6月29日。可以看竞争类网站发展不够理想。

宜宾地区虽然有几家类似网站,但是在用户们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可以打出宜宾生活消费第一门户品牌口号,迅速强占市场,使宜宾人在心理知道宜宾最大的生活消费门户网是***,这样同类网站就失去的竞争力

B劣势:缺乏网络产品的运营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得不到精确的数据,

对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没有管理统筹经验,完全没有市场控制能力

2

项目外部因素

A机会:同类网站虽然有几家,但是却都出现疲软情况,即使强大的口碑网也做的并不是很好,前面的那些网站培养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习惯。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有实力的网站来运营这个市场。同过网站和传统媒体的整合实现项目、个人用户、企业用户三赢的局面。

B

威胁:只要一个网站成功、周围同行就会全部模仿其模式、持久的价格站抢夺市场,这对我们本来缺少资金的情况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同时竞争过程中,对手可能研究创新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最近中国十七大问题,对互联网整治非常严格,如果政策变动对产品和服务开始进行征税。

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音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正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它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优化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将给音乐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

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如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请学生欣赏与之相关的傣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目的是通过听歌曲,让学生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歌曲做铺垫。我知道单纯的听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音乐。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特点,设计了将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的MTV,以便使学生一边听一边看,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事实证明效果较好,学生兴趣浓郁,较快地说出了歌曲所表达的意思,对傣乡的风景也记忆犹新。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作品,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复听时我还设计了有傣族姑娘舞蹈的MTV,让学生进一边听歌曲,一边看屏幕模仿傣族少女舞蹈动作,翩翩起舞,再次通过体态动作表现歌曲,感受歌曲。的确,学生们看了我所播放的MTV,各个兴趣浓郁,参与意识大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短时间内提高了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学唱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我也播放了声像同步表现歌曲内容的MTV,以便于学生在学唱前能更好的感受歌曲,并依据课堂学习需要,随时播放范唱、伴奏,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表达意思。值得肯定的是: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二、

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最好土壤。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创新机会。整合课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有创新的推断和结论,创设环境让学生进行有创新性的实践和发挥。除了让学生可以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尝试去创作音乐,利用一些MIDI电脑软件改编乐曲、改编配器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进行一些创作性练习,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创作节奏、旋律,依次写在黑板上,既繁琐费力,又杂乱耗时。而计算机的引入,轻而一举就将此事避免了。计算机容量较大,课前教师可将创作题出现的几种情况事先存入软盘内,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创编情况依次显现,既节约时间,又可引起学生兴趣,练习结束时,再给予完整出示,做个小结,给予鼓励,还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仍以《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合作意识,我设计了根据所听音乐,用指定音符创编节奏,再用打击乐器选择节奏,为音乐伴奏这一环节。播放完音乐后,我击动鼠标,首先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预先存入的四个小音符。然后请学生根据音乐把这四种小音符自由组合即创编节奏。课前,我已把能出现的九种情况存入电脑中,所以课上我自然就能自如的根据学生创作的顺序,依次出示学生所组合的节奏。待九种情况学生都创作完毕,我再给予学生完整的展示。最后请学生根据打击乐器的特点,从九种情况中选出相应的节奏,为音乐伴奏,由于学生一目了然,因此选择速度相对较快。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靠教师用手来“演示”,可想而知,可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节时省力,既降低了老师的劳动强度,软件制作一次,平行班还可反复使用,可谓好处多多!

三、

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景,全面增强音乐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我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发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例如:《鸭子拌嘴》是二年级下学期教学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乐曲通过合奏刻画了一群鸭子嬉戏“拌嘴”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我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用图文并茂、形声同步的方式去启迪学生的欣赏能力。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和产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表演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如时而刮击、轮击;时而打镲叶、敲镲帮等等,充分显示了鸭子的“行走”、“交谈”、“入水”、“嬉戏”、“拌嘴”等个性情境。学生又听又看,兴趣盎然,随着乐曲演奏和动画表演的形象效果,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结构,弥合了音乐的抽象性欣赏与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当我再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总之,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音乐课教学的运用,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篇3: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40109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与教研室于1989年在美国卡特中心资助下成立;199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本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除目前传统的智力落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教育等以外,扩

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特殊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40109

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华中师大特殊教育专业与教研室于1989年在美国卡特中心资助下成立;1990年开始招收特殊教育本科生,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层次的研究生。教研室主要研究领域除目前传统的智力落后、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教育等以外,扩展了以下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新领域:1、认知与学习困难;2、融合教育;3、残疾人生活质量与社会适应。目前培养的研究生主要集中于融合教育、各种残障教育与康复、学习困难辅导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研究与教学也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受美国卡特中心的邀请,1994年,前教研室主任鲍碧君教授到美国亚特兰大交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经验;1994-1995年,杨汉麟教授在美国访学一年,并在美国权威特殊教育期刊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上发表“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一文。该文被SSCI收录并成为西方同仁了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经典之作。邓猛博士于1997-1998年应邀到美国Indiana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2003年1月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美国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作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相继在在美国的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Mental

Retardation、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新加坡的Asia-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英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Disability

&

Society

等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并均被SSCI索引收录。邓猛博士还是美国“国际特殊教育协会”会员,任该协会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编委会成员。罗亦超教授还出版了《残疾儿童家庭早期教育》一书,雷江华博士在《中国特殊教育》、《香港特殊教育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室成员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境外特殊教育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理解并贯彻与特殊教育需要相关的平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全面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宽阔的学科视野,系统掌握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管理、康复与服务的技术与策略;把握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理论动态;并熟练掌握特殊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特殊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部门、学校从事特殊教育研究、教学、康复与服务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名称

1

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

融合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领域内讨论最热烈的焦点。它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学习需要的信念,

在具有平等、接纳的文化氛围的邻近学校内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促进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也有助于学校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全民教育的目标前进,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理想。

2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与康复

主要针对各种残障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平等、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及适当的支持与服务。本领域的研究集中于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与评估、教育理念与策略、课堂教学与干预、家庭教育与辅导、以及如何有效地在社区与学校防卫内提供有效的康复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

3

学习困难儿童早期教育与干预

早期教育与干预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来说更为重要。早期发现、诊断与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学习困难儿童获得更有针对性地教育与服务。本领域研究各类学习困难儿童早期诊断与评估、教材与教法的设计与开发、儿童早期潜能发展、家庭辅导与咨询、社会活动技能的发展等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有效的教育与干预策略。

4

残障人士社会支持与保障

社会融合即残疾人对社会生活的平等、全面地参与成为残疾人服务的主要目标。残疾人对社区生活在身体与心理上的全面参与是实现社会公正理想的有效途径。应该建立起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区支持与服务的角度探索残疾人教育与康复的模式与技术方法。社会支持与保障方面的研究将促进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8年。延长或提前应按照华中师范大学相关管理条例申请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专业课总学分为15-18学分,按17学时/学分安排教学;学位公共课5个学分,其中外语3学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文科)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理工科)2学分;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学分为11学分,这部分学分的具体分配,由各学科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实践环节为2学分。

六、实践环节

除了重视理论研究以外,本教研室非常重视实证研究,并拥有专业实验室;鼓励使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收取与分析收据,从中获得研究成果;同时鼓励面向广大社会、面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家庭及其生活的社区,尽量地为他们提供多种咨询与服务。本专业博士生须参加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2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2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本人至少主讲2次学术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

七、科学研究

至少2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必须是第一作者,且是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署名单位必须是华中师范大学,文献综述与论文摘要不计在其内。

八、学位论文

遵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采用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研究性教学方式为主。

十、其它

每位博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0004

第一外国语

68

3

1

公外系

0008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34

2

2

理论课部

104204010901

特殊教育基本理论

51

3

1

猛、雷江华

104204010902

特殊教育科研方法

34

2

2

猛、雷江华

指定选修课

研究方向

1

104204010903

特殊教育专题研究

34

2

3

雷江华、蔡迎旗

2

104204010904

学习困难儿童早期干预

34

2

4

蔡迎旗、雷江华

任意选修课

104204010905

特殊需要儿童认知心理学

34

2

5

雷江华、邓猛

104204010906

残疾儿童康复理论

34

2

5

猛、

蔡迎旗

实践环节

00016

学术活动

2

3、4、5

补修课

    以上《教育学复习总结》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教育学复习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教育学复习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