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三月考试题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2-15题。12.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14.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5.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中国医药学成就辉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据此回答16-17题。16.下列各项关于医学家张仲景成就的述评中,正确的是()A.提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B.总结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C.其著作是后世中医经典D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医书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各项表述中,符合史实的是()A.华佗被后世誉为“医圣”B.唐太宗时《唐本草》最终得以编成C.孙思邈发明了“麻沸散”D.《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赋税是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8-21题。18.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19.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对的是()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D.官僚、地主也纳税20.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了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D.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1.乾隆年间的税种有()A.地丁银和商品税B.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据此回答22-23题。2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2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

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4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有过许多探索与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6分)(1)战国和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在自然现象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请分别叙述和评论这两种观点。(8分)(2)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的问题上,战国思想家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中国古代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在控制利用自然方面的利与弊。(6分)(3)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与实践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27.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凡水有灌溉者,碾坊(把谷物碾成米或面的作坊)不得与争其利……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乃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时而修葺。……每岁府县差官一人以督察之;岁终,录其功以为考课。——《大唐六典》材料二(唐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引自杜佑《通典》材料三《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唐朝“禁九品已下清资官(通过科举入仕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新唐书·德宗纪》中有“禁百官置邸贩鬻”。《旧唐书·德宗纪》记有“诏王公卿士不得与民争利,诸节度观察使于扬州置回易邸(交易买卖的邸店),并罢之。”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中可归纳出唐朝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6分)(2)材料三这些禁令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现象?唐政府下这些禁令的目的何在?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6分)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阅读“黄土地带”及“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材料二: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成今日之深度。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材料三: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过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材料四: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有17次之多。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不难想象,当时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材料五: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泪的渊薮。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6分)(2)十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4分)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4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2分)(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6分)(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2分)

    以上《高三月考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三月考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三月考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