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高中高二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xxxx年高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编辑推荐]为了帮助考生们了解高中学习信息,中国学科吧(jsfw8.com)分享了xxxx年高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供您参考!

一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4.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5.我们现在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

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刚健有为③天人协调

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⑤和谐与中庸⑥崇德利用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D.②③⑥

6.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言论反映了他思想主张的有()

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①④

7.在战国变法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

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

8.(xxxx•上海高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9.(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均摘自《道德经》

材料二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摘自《论语》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摘自《论语》

材料四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摘自《道德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4)概括材料三、四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答案:1.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韩非”“仁义”“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儒家主张“仁义”,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此可以判断C项为正确选项。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理解。贵贱有“序”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有教无类”是关于教育的思想。

3.B解析:明确提出“君轻民贵”思想的是孟子。

4.C解析:本题需要学生对所涉及的思想家的观点全面掌握,“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重要思想。

5.C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意义,①④是封建等级剥削思想,可排除,故C项正确。

6.C解析:②为孔子的思想主张,④为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

7.C解析:“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体现的是法家改革变法的思想,四人之中只有商鞅是法家代表。

8.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战国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学生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正确。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区别。第(1)问指老子的哲学思想;第(2)、(3)问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代表的阶级立场作答;第(4)问考查二者在治国方略上的异同。

答案:(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3)维护奴隶制度。(4)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或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二儒学的兴起

一、选择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皇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随着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泼转为死气沉沉。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文化成为当时统治权力的附庸

B.法家思想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被秦朝统治者采纳

D.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消极、保守的,所以,秦朝时的文化氛围比较死气沉沉

2.xxxx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3.董仲舒对儒学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学行之有效、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

5.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

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

7.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①“大一统”的政治观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

8.科举制度与世官制和察举制相比较,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全社会读书风尚形成

B.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

C.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D.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中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以上就是中国学科吧(jsfw8.com)的编辑为您准备的xxxx年高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同类热门:

xxxx年高中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汇总

    以上《2019年高中高二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高中高二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高中高二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