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分析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2分)
  1.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三单元课文字词读音的识记情况。答案C。A项中“歆”应为xīn,“暴”应为pù;B项中“窈”应为yǎo,“恤”应为xù;D项中“创”应为chuāng,“当”应为dàng。
  2.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三单元课文字词字形的识记情况。识记字形,应以理解词语含义为前提,并结合汉字构造特点进行。答案B。A项中“恶”应为“噩”,C项中“屈”应为“曲”,D项中“戳”应为“戮”。
  3.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和近形词的辨析。在理解各个词语的含义的基础上,要着重辨别每个词语因不同语素带来的词义差异。答案D。“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则指用伪劣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历史等)。“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他人或公共财物或用武力吞并或占有别国土地;“鲸吞”,像鲸鱼一样吞食,多指吞并土地等。“迭起”,指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强调时间或空间上的横向连续状态;而“叠”,指一层加上一层,强调空间上的纵向累加。
  4.本题考查对常用成语的积累,包括成语含义及其使用习惯。在考虑全句的语境基础上,注意成语的含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以及相关搭配情况等。答案B。“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该词已包含有“数量多”的意思,不必再用“数量浩繁”来形容。“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符合句意。“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用于褒义语境;应改用表示贬义色彩的“卷土重来”。“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夺得第一;句意中并没有说“山水诗”是诗坛中最优秀的诗派,应改用“独树一帜”。
  5.本题考查对几种常见语病的辨析能力。该题主要涉及了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病句类型。答案B。A句中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应在“爱幻想”后加上“等特点(因素)”;C句中“观看一词与“音乐”搭配不当,应将“观看”改为“欣赏”,以便能同时和“音乐”“舞蹈”搭配成动宾短语;D句中“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和“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均应为“青青翠竹”。
  6.本题考查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识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一些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答案D。“天干”十字应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字应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本文考查对作品名言佳句的背诵,要求能够准确地识记作品原文。答案B。应改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8.本题考查对“对联”这一语言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的掌握,同时也考查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本题,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学生在语言表现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答案C。该对联为书院楹联,从表意来说要突出书院特点。考察上联,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双关含义:文字表面描写书院的地势清高,实则在描写书院中的读书人的品性清高,可与日月同辉。下联意在表现书院门前视野开阔可以一览江山,为了突出这种气势,选用“掌”字为佳;同时借用“掌”传达另一含义:书院中的读书人因阅尽掌中诗书万卷而通古晓今的“开豁”境界。
  9.本题考查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答案D。该项解说是对“东道若逢相识问”一句的误解。尾联是诗人嘱咐严君,“倘若有人向你打听我的事”,你就告诉他,“青袍今已误儒生”。
  10.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古诗讲究一字传神。一字之差,往往会使得语言表达效果及诗歌意境发生较大的变化。答案A。“复”与“又”在此同义,均能表现江南春天的阴晴无常的特点。B项的改换就难以表达出江南春雨的绵细的特色。C项的改换影响原诗中“闲”的意境效果。D项的改换也磨灭了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所以,从诗歌的意境表达的效果来说,BCD三项的改换都不合适。
  二、课内文言文(共20分)
  1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答案B。“速”,应解释为“招致”。
  1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积累。答案C。“原”,这里作动词用,应解释为“推究”。
  1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的理解和判别。答案B。A项中均为使动用法;B项中的“明”为形容词作动词,“兴”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中均为名词用作状语;D项中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14.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通假字的积累和辨识。答案A。B项中的“厌”通“餍”,C项中的“父”通“甫”,D项中的“莫”通“暮”。
  15.本题考查对汉字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和积累。答案C。A项中“不行”义为“不行动”,而今义为“不能”;B项中“不能”义为“不到”,而今义为“不能够”;C项中的“意气”,与其今义“意志和气概”相同。D项中“其实”义为“它(那)实际上”,而今义为副词,表示所说的为实际情况,承接上文且有转折意。
  16.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以”的理解。答案B。例句中的“以”解释为“因为”。A为“而”,连词,连接“乘”“望”两个动词,表示顺承关系;B为“因为”;C为“用”,介词,与其后名词连用组成作状语的介宾短语;D为“用”“乘”,介词,与其后名词连用组成作状语的介宾短语。
  17.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其”的理解。答案D。①句中的“其”解释为“那”,代词;②句中的“其”作助词用,无实义。③句中的“其”解释为“难道”,疑问副词,表示反问语气;④句中的“其”解释为“一定”,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18.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答案C。A项中的“虽”分别解释为“即使”和“虽然”;B项中的“于”分别解释为“比”和“被”;C项中的“所以”均解释为“……的原因”;D项中的“乃”分别解释为“是”和“竟然”。
  19.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判断句等。答案C。ABD三项均为倒装句,分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C项为被动句。
  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中省略句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语境,准确地补充出语句中所省略的成分内容。答案D。所省略的成分为发出“择”与“扣”两个动作的施动者。该句为兼语句,“持斧”和其后“择”“扣”的动作发出者均为“小童”。
  三、课外文言文(共12分)
  附译文:
  我在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在饮滁河的水时感到它很甜美。向滁州人打听这泉水的来源,发现就在州南百步的地方。它的上面是丰山,山势高耸挺立;它的下边是深谷,深邃莫测;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喷出。上下左右四顾观赏,使人感到快乐。于是,疏通泉水,凿去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建造了亭子,和滁州人一起到上面去游息。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期,是一个经常打仗的地方。从前,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关下打败了李

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外,活捉了李景的大将皇甫晖、姚风,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那些山川,根据地图和记载,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想找到皇甫晖、姚风被活捉的地方。可是那些知道往事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大概是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自从唐朝政治混乱以来,天下分裂,豪杰蜂起而互相争夺,各地成为互相对立的敌国的,哪里可以数得清?等到宋朝承受了天命,圣人出来,天下才得到统一。以往的险要地势,都逐渐地铲除消失了。百年之间,太平无事,所见到的景象只是山高而水清。想问问往事,当年留下的老人都不在人世了。现在,滁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是一个过往的车船、商人和客宾都不到的地方,老百姓生来不接触外边的事情,只是安于这里的农家生活,无忧无虑地度过一生。可是又有谁知道,皇上休养生息的恩泽,滋润哺育了老百姓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既喜欢这个地方偏僻,政事清简,又喜爱这里的风俗宁静而悠闲。既然在山谷之间得到了这道清澈的泉水,于是每天和滁州人一起,仰观丰山,俯听清泉,采摘芬芳的鲜花,憩息在树阴之下,风霜冰雪之时,更显得清秀,一年四季的美景没有不招人喜爱的。又幸逢这里的百姓正为丰收而欢乐,喜欢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依据这里的山川,来叙说这里民情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所以能够平安地享受这丰收之年的快乐,是由于有幸生活在这太平日子里的缘故。
  宣扬皇帝的恩德,来和百姓共享快乐,这本是刺史的职责。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21.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中的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辨析。文言实词一般都有几种义项,在阅读时,应根据特定的文意,正确理解和选择该词的即时即境的含义。答案C。“幸”,意为“有幸”。
  22.本文考查文言语段中的某些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的辨析。答案B。A项中“明年”指的是“第二年”,而今义指“即将来到的一年”;B项中“干戈”是用借代的方式指代“战争”“战事”,与今义相同;C项中“漠然”意为“孤寂的样子”,而今义指“冷淡的样子”;D项中“消磨”是两个动词,有“消除”和“磨损”之义,而今义指的是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是度过(多指虚度)时间。
  2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判断。要求学生在读懂课外文言选段的基础上,联系课内文言语句,进行准确的认定和辨析。答案D。A项的“以”均作连词,分别表示“顺承”和“因果”关系;B项的“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和代词“它”;C项的“其”分别解释为“那”和“其中的”;D项的“而”均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24.本题考查点同上题相同。答案A。A项“始”分别解释为“才”和“起初”;B项“向”均释为“先前”C项“胜”均释为“全、都”D项“孰”均释为“谁”。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的能力。所译语句中包含了对常用文言实词“师”“破”“兵”“安”“幸”、常见文言虚词“以”“于”等的考查,还包括了对固定结构“所以”、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的考查。答案为:①先前太祖皇帝率领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击败了李景十五万兵士。②使百姓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安乐于这样的丰年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里啊。
  四、课内现代文(共6分)
  26.本题考查对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通过文段语句的阅读和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D。文中有“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等句子,表明作者虽然更酷爱北国之秋,但也并不否定南国之秋的美,更谈不上“厌倦”了。
  27.本题考查对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着重考查通过文段语句的阅读和体会,理解文段中重点语词的深刻含义。答案要点:在作者看来,“猛士”们面对的是“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们看清了社会的惨淡黑暗和统治者的血腥残暴,所以,他们是“哀痛者”。然而,在这样的世上,“猛士”却能够直面黑暗,能够正视牺牲,能够为着革命理想而同xxx势力不屈斗争,所以,他们又是真正的“幸福者”。(意思对即可)
  28.本题考查要点同上。答案要点:文中第一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针对“这样的世上”而言的,作者希望能通过“写一点东西”,来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鼓动民众推翻这样的世界。第二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作者希望能通过“写一点东西”,来唤醒人民的记忆,希望民众牢记惨案的教训,以此警醒那些麻木善忘的庸人。(意思对即可)
  五、课外阅读(共10分)
  29.本题要求在整体把握文段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准确的语句,以合乎文段表达的要求。答案A。作者说,那种独特的味道就是“天覆地载,孑然一身”的味道,而选项中能够描述这种味道的诗句只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表达作者所谓的“自由”。
  30.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各语句的语意的准确理解能力。答案C。文中所说的“轻浮浅薄”的人,指的是那些“永不意识到宇宙的浩渺无际、时间的茫无头尾”的人。而文中所提及的“凡人”,应该指的是相对与“伟大”而言的平常的人。
  31.本题考查对语段整体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案A。B项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理论依据,但不是这个文段主要要传达的意思;C项解说是作者所引用的反方观点;D项在文段中没有相应的表述。
  32.本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语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答案C。A项将原文中“约一半的高血压患者”绝对化为了所有的“高血压患者”;B项将原文中的“效果并不一定很好”错误地转述成了“收效甚微”;D项也曲解了原文意思,“可能造成对身体的危害”,并不等于说“有害无益”。
  33.本题考查围绕主题(中心观点)选择相应的材料论据的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读懂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材料(事例)所能够传达的意思和所能够支撑的观点;并将两者相结合,进行逻辑辨析。答案BE。B项材料旨在论述勤奋不懈地学习的重要性;E项材料旨在论述处于逆境中的人应该(或同样可以)奋进成功。这些观点与题干材料的主题无关。
  六、作文(30分)
  34.分析:“沉默”,是人人熟悉的一种表达方式和生活或情感状态,因此,学生应该能够以自我体验为基础,写出一篇比较好的文章来。构思落笔之前,一定要对“沉默”一词有比较明晰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切忌将“不说话”“保持安静”等简单地等同于“沉默”。在文学作品里,“沉默”更应该是一种“别样的表达”“别样的交流”,应该有一种深沉、厚重、幽远、积蓄的感觉。

 

 

    以上《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分析》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分析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二上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分析》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