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日期:2020-08-2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月考后的总结反思 本文关键词:反思,月考

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本文简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月考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的学习旅程却并未结束,一次考试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

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本文内容: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月考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我们的学习旅程却并未结束,一次考试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道路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有阴雨连绵的岁月,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从暂时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做准备,为了更好的迎接下次考试建议同学们做好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惜时如金。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如果你放弃时间,时间也会放弃你而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准备,踏实地复习,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胜利是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同学们,不管我们是否努力,时间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我们要将全部精力、全部时间都用到学习上。

其次,要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一个没有目标、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学生,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所以,我建议还没有确立期末考试甚至中考目标的同学们,要尽快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把它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时时鞭策自己。我们从不梦想一步登天,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到达成功的终点。

第三,行动,从现在开始。目标不是口头说说的动人话语,它需要用行动去证明,需要用行动去实现。从现在就开始行动,不把今天的事情留给明天,因为明天是失败者找借口的日子。如果我们迟疑,成功就会投入别人的怀抱,永远弃我们而去。让我们扬起珍惜时间的风帆,荡起奋斗的双桨实现我们美好的人生梦想。

同学们,有这样一句格言:在人生的道路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是别忘了赶路。1月24、25日,我们将迎来另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期末考试,今天距离期末考试还有30天,距离2018年中考还有178天,希望同学们以这次月考为契机成功者要乘胜前进,再创辉煌,失败者要吸取教训,迎头赶上。

篇2: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本文关键词:中班,反思,语言,教学,活动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本文简介: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蜗牛搬家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已经上了许多语言课,但是《蜗牛搬家》这节语言课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即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1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蜗牛搬家

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已经上了许多语言课,但是《蜗牛搬家》这节语言课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即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分段倾听故事,理解每一段故事的内容,;

2.

学说故事中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

3.

讨论:小蜗牛的做法对吗?怎样才是勇敢的孩子等等;

4.完整欣赏故事。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很容易把握,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第一、

故事采用先分段再完整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二、在第二个环节中要求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这大大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让课堂气气氛变得很活跃;

第三、可能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我在延伸活动中加入了

一个游戏表演的环节,请小朋友来扮演蜗牛、蜜蜂、蝴蝶、青蛙,练习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发现小朋友很愿意上来表演,而且表演的非常好。

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细节描写:小朋友你们,你们听过《蜗牛搬家》的故事了吗?没有,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蜗牛是一只怎样的蜗牛呀?它为什么要搬家呀?想!好,现在老师把《蜗牛搬家》故事讲给你们听。

评价分析:我觉得本节课,在环节的设计上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的设计也是比较恰当的。第一环节我出示蜗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故事题目《蜗牛搬家》,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过来了。然后分段理解故事内容。我把第二环节作为重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不仅丰富了“细皮嫩肉、天潮地滑”两个比较有难度的新词,滑促进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是以提问后,幼儿个别回答,再到分组角色集体学说对话,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主要运用了讲述法和练习法,在集体教学中注重个别差异。第三环节是一个经验迁移的环节,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蜗牛没搬成家是因为害怕困难,从而教育幼儿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难的好孩子,坚持天天上幼儿园,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第四环节,进行完整地倾听故事

,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练习,所以这里我采用的是集体学说对话的形式。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材料的设计上,指偶过多了,每人一个,不仅没有起到吸引幼儿的作用,还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都在玩指偶了,心思都在玩上了,没有幼儿跟着老师学说对话,所以,指偶每个角色一个就够了,请个别幼儿上来拿指偶,教师可以引导所以的幼儿一起学说对话,所以,指偶每个角色一个就够了,请个别幼儿上来拿指偶,

教师可以引导所以的幼儿一起学说对话,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谁认真学说对话就有机会上来手拿指偶。所以教具的设计数量要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所思所悟: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让宝宝们更开心的去接受了知识,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实际教学中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幼儿的现在状态与水平。最重要的是真正地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将幼儿看成是被教育和改造的对象,而应当将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尊重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教师只有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的。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蜗牛搬家

在本学期中,虽然已经上了许多语言课,但是《蜗牛搬家》这节语言课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

幼儿们非常开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而且也是轻松的接受知识。

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即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分段倾听故事,理解每一段故事的内容,;

2.

学说故事中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

3.

讨论:小蜗牛的做法对吗?怎样才是勇敢的孩子等等;

4.完整欣赏故事。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很容易把握,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第一、

故事采用先分段再完整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二、在第二个环节中要求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这大大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让课堂气气氛变得很活跃;

第三、可能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我在延伸活动中加入了

一个游戏表演的环节,请小朋友来扮演蜗牛、蜜蜂、蝴蝶、青蛙,练习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发现小朋友很愿意上来表演,而且表演的非常好。

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让宝宝们更开心的去接受了知识,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实际教学中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在教学中要追随幼儿的自然状态来调整预设的目标、程序和内容,尊重幼儿的现在状态与水平。最重要的是真正地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将幼儿看成是被教育和改造的对象,而应当将幼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尊重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教师只有在坚持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更好地开展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的!

中班语言活动:《我是小小建筑师》教学反思

是中班下册《小鬼显身手》里的一个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大胆、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的房屋建筑。在活动前我先出示幼儿用书上的四个房屋造型,但是形式比较单一,就是色彩漂亮,于是我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比较特殊图例供幼儿参考欣赏,开阔一下他们的眼界,接着我就请小朋友上来讲一讲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见过哪些漂亮的建筑?从小朋友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小朋友的阅历还很丰富,诗语小朋友说:“我看见过平湖的报本塔,很特别的,是我们平湖的,站在上面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呢。”

源源说:“我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的时候,我看到有的房子造在树上的呢……”被他这么一说,一些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都被吸引住了,他们也纷纷议论开了。经过一番讨论,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今天,设计师叔叔阿姨又要设计新的建筑物了,但是他们想请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来帮忙,看看哪个小朋友设计的房子最有创意,最特别!”凯宸说:“我要设计蝴蝶房子,我的房子它不但会飞,而且还会采花粉呢!”多有创意的想法啊。宇文小朋友说:“我要设计一幢变色房子,它会变出各种各样的颜色。”等等。于是,大家说着就开始了创作,瞧,孩子们正紧张而又认真的设计着自己心中最独特的房屋呢。鹏鹏小朋友设计的是现代高楼,它设计的高楼的独特之处是楼顶有探照灯,随时能照到那些有可疑的人物,而且他的房屋用线条装饰的非常漂亮。一鸣小朋友设计的是水陆两用房子,既可以在陆地上走又可以在水里开。佳瑶设计的是蜗牛房子,既美观又舒适。予涵设计的是面包房子,当肚子饿的时候还能当食物呢!……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他们,让我们为他们提供创造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一舞台上尽情的展示吧!

中班美术活动《装饰小树叶》的教学反思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美术活动示范和范画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和范画又往往会束缚幼儿的思想,影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装饰小树叶》是让幼儿用各种线条和各种图案对小树叶进行装饰。活动开始时我给幼儿展示了不同的范例,并给每个范例所用到的线条、图案进行了介绍。在我示范后,我问幼儿老师设计的小树叶漂亮吗?他们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接下来要请你们自己做设计师,老师相信你们设计的小树叶比老师漂亮。我还要求幼儿,用不一样的线条图案进行装饰,作品不和老师一样,只要漂亮就可以。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很有兴趣,在幼儿作画过程中发现这两点给了幼儿很大的创作空间,他们画出来的树叶五彩斑斓,各有千秋。作品中既有我示范时的元素,如花、圆点、曲线、折线、直线,又有他们不同与我的独特构思,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通过这一活动我发现创造性的绘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装饰小树叶》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来当小小设计师引起他们作画的兴趣。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活动的开始欣赏范画环节,就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了小树叶上用到了哪些线条和图案,为接下来的作画奠定了基础。三、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激发幼儿再创作的信心。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成功。因此我在巡回指导时,对于幼儿的作品我总给予肯定的评价,幼儿在我的鼓励下更加有信心把他的作品画下去,直到完成。

中班数学活动:《我会整理》教学反思

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做个好孩子并不难》这个主题中的一节活动。之所以我选择它,主要是来着我班的孩子们有时喝完水后,将水杯随手一放,下一次喝水时找不到杯子了;自己玩的玩具弄的乱七八糟;孩子不认识自己的东西;每天都有丢东西的现象;孩子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自理能力差;孩子自己的衣服也不会叠,即便叠了,放的时候也放乱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是很必要的。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孩子自己整理与归类,形成良好的分类、整理习惯。孩子们往往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从中受益,有次让我选择了此活动。

我为此活动设立了两个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命名和进行分类,并根据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

2、学习有条理地收拾、整理物品,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根据目标我为此活动的重难点定为:根据物品的共同用途分类。我以观看ppt拉开了活动,想要观看这些图片使幼儿感觉到“乱”这个词,激发起幼儿整理的欲望。接着是豆豆家很乱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整理,我一次出示各类物品的图片,请幼儿说说物品的名字并说说它们的用途,这里反复的要求幼儿说它的用途有点啰嗦。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到这环节是否先将这些物品出示在三张背景图上,请幼儿分类,再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的?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物品大分类,请幼儿自己把这些物品合理的送到每间房间里,并说说它的用途给物品分类,有幼儿在说水壶是放在煤气灶上烧的,我没有准确的找到这点,提及幼儿物品摆放的合理性。第三环节是我会整理,我在请幼儿放了5种物品后说:“这里还有许多物品,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有次过渡到幼儿自己整理,我要求幼儿每放一种就说说它的用途,贴的时候要整齐贴,小心叠放,经过孩子讨论而得出的结果,孩子们的印象也比较的深刻,也知道去遵守这个规则。

幼儿有序的来到自己的位置前边贴边有幼儿说:“怎么没有台灯?”,幼儿操作的材料与我之前示范的材料有所不同,为了能更好的检验幼儿学会的程度,我把整理的物品换了,操作环节孩子们边说边做,兴致很高。最后我请已完成的幼儿先自我检查,说说你放每种物品的用途,到集体检查,这里我使用了投影仪,但是我让幼儿都拿着自己的作业本,孩子们的心很容易分散,所以很多孩子边观看上面的本子,边对照自己的本子,检查的不是很仔细,如果检查时把孩子们的本子夹起来,请先完成的幼儿帮忙检查,到共同检查,可能检查的效果更好,这些要注意的地方我一定在第二次活动中改正,我相信通过整理、改进,孩子们对放东西时更注重合理了寻求更好的方法,我相信下次活动,我和孩子们学的更多。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开展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那么,幼儿园数学活动区应如何开展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在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教师对本学期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本周小班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能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颜色的物体”。那么,小班教师在当周设置计算活动区时,就应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提供材料。

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教育过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兴趣。而到了大班,他们的学习目的性能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小班和大班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师利用印章、实物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幼儿各阶段的认知特点。

在以中班数学《排一排》活动为例来说明一下,《排一排》活动是在幼儿已认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让幼儿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方法,在第一个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五个大小不同的西瓜图片,首先让幼儿知道这些西瓜是大小不同的。让幼儿想办法,如果要把西瓜从小到大排一排,怎么办?在孩子想办法的基础上教给孩子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排序的办法。

2.能按要求进行比较物体并排序。例如:我为宝宝们准备了大树的图片,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也是对幼儿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一个升华。

3.培养幼儿的目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三个活动中,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盒子的薄厚,这也是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游戏法、寻找法,通过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对物体空间形式的正确认识。如:分给幼儿不同粗细的树木图片,引导幼儿由粗到细排列,引导幼儿每次从中取出最粗的,一直到取完为止。然后,再按由细到粗的顺序把树木一棵棵收起来,放回原处,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总之,本节课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上述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对于本节课,虽然从整体上看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整节活动,孩子都在围绕老师设计的思路走,没有自由探索的空间,我想这是我设计活动的一个误区。

2.活动中,孩子的兴致不高,游戏活动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感觉到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待改进教学方法。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要依靠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要根据各个幼儿的实际水平;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主动活动的材料,使其在操作中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并且,养成喜欢动手操作、爱动脑思考,具有求知欲望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永远向前;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中班社会活动《我给椅子洗洗澡》反思

这个星期我们幼儿园的领域组长展示课开始了,我选择了一个社会活动《我给椅子洗洗澡》,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就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劳动的社会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从小参加劳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确实劳动不止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我们都发现,现在的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日趋渐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则越来越差,缺乏劳动的概念,更缺乏对劳动的体验。于是正好想借助本次《给椅子洗洗澡》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体验劳动的快乐,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劳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景——“椅子”哭了。幼儿听到哭声,猜测会是谁在哭?通过录音揭示谜底。由于录音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在户外上课,因此幼儿听的不是很清楚,通过第二次的倾听,幼儿能听清楚了,激发幼儿想帮助小椅子洗澡的欲望。活动时我就让孩子们先去洗,洗完再交流——“你是怎么洗的?”,孩子们的方法五花八门,孩子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发展。孩子们在劳动的时候,我一直在观察,发现孩子们拿起毛巾,都认认真真地给小椅子洗起了澡来。“哗啦,哗啦”搓着毛巾,一会儿给小椅子擦擦“背”,一会儿给小椅子洗洗“脚”,干得可带劲了,把椅子擦干净了,很多孩子都很聪明的把椅子放到了阳光下晒一晒。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对幼儿使用毛巾在水里漂洗后要拧干的要求没有特别提出,所以就导致出现了有幼儿把水拧到了小朋友身上、鞋子上,还把地面弄的非常湿。在幼儿交流好后,我以儿歌的形式总结洗椅子的过程,让幼儿边念着儿歌边给椅子洗澡,这一次就好多了。

此次活动注重趣味性,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我还在设想,可以让孩子每天来园后就先拿抹布把自己的桌子、椅子擦擦干净,培养孩子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不错!

篇3: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

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视角,反思,课堂,参与

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 本文简介: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中牟一高科研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教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然而,何为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到底会生发怎

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 本文内容:

新课程视角下课堂观察活动的参与和反思

中牟一高科研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教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然而,何为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到底会生发怎样的教育意义?教师的观察行动又会受哪些限制?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方法与行动的结合体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教师就一直从事着课堂观察,只不过是日常的一般意义的观察居多,很少进行专门的课堂行为研究。作为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最初是由教育研究者发起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课堂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创建了课堂观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技术,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用于论证理论上的假设或得出某种理论观点,也会据此为学校、教师与学生提供改进建议。

研究者的课堂观察为教师开展专业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行动典范,教师要改变日常的随意性的观察,就要像研究者那般从事专业活动。但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教育经验与研究目标不同于专门的研究者,所以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在目的、内容、工具与结论处理等方面与研究者的观察应有所不同。

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之间的同伴观察,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观察,它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它是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量表;它是基于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

这样的教师观察就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传统的听评课制度存在着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诸多去专业的问题”,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则蕴涵了研究、合作、发展等要素。具体而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包含三个方面的要义。

第一,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探究课堂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首先就要研究被观察的同行及其课堂,提出清晰的观察目的,制作观察量表,还要充分考虑适合自己的观察与记录方式。教师进入现场后,要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运用量表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课堂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这无疑是一项严肃而专业的研究工作,事实上也是一种适合教师实践场景的研究方法。

第二,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教师在实践中参与课堂观察要经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课前会议是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提供讨论、反思教案的机会,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被观察者说课与确定观察点。进入课堂观察环节,观察者根据观察点,选择观察位置,运用量表做好课堂实录。课后会议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分享观察收集到的信息,主要完成三项任务: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形成几点后续行动的改进建议。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表现行为是多样的,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行为链。

第三,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从教师所要经历的活动可以看出,课堂观察不是一个教师所能为的,或者说仅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难以确保课堂观察的质量的,它需要教师间的合作,要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来完成。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包括被观察者)之间,要基于有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教师借助于合作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促使合作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最终指向学生的学习

通常教师们通过听课或观看录像来观察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和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和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等。课堂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元的,观察者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就课堂上一个或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不同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教师的多节课进行跟踪观察。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其重要的意义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提高听评课实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不仅影响教师自身与学校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和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学生,最终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由学生的输出结果来检验,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就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学生、教师与学校的。

第一,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如以学生学习的互动为观察视角,观察学生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怎样的帮助,通过观察实录还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上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使其发生新的变化。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第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发展实践性知识。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则是教师获取、发展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由教师个人哲学支配的关于怎么做的行动规则,它来源于经验,需要教师研究自身经验。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经由观察他人课堂或接受同伴的诊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新的认识回馈,发展个人的教学实践智慧。

增进专业反省意识。课堂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有效刺激,课前会议的讨论,课后会议的反馈、反省与评议,足以使观察者、被观察者对于自身原有的专业实践认知与行为之间形成不平衡,进而引发批判、质疑先前行动假设的动机。如果教师持续地开展课堂观察,这种反省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进而迁移至其他的学校专业活动,扩大反省的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关研究表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同伴观察至少可以实现五个目的:其一是帮助教师觉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切;其二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和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其三是提供改进的信息来帮助教师诊断与解决教学问题;其四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五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这正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实践的内容,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如果基于教师合作的课堂观察活动大量开展,逐渐使教师浸染在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中,将增进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课堂观察应避免科学主义的误区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传达着一份“经历着酝酿时的焦灼、破土时的悸动和花开一刻的欣喜”,

借助新课程的东风三年建立一个“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范式”的确是一个大贡献。其优点主要有三:

1.听课的针对性。该课题的研究者首先建立了一个“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角、六十八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的框架,有了这些细致的度、角、点

,课堂观察就被赋予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使听有所向,评有所指。

2.评价的实证性。该模式强调,课堂评价是要给予课堂观察的评价,课堂观察要建立观察量表,分组进行观察记录,课堂评价要基于课堂观察及其记录,言之有物,避免即兴的随意性的评价。

3.参与的广泛性。该模式的课堂评价是一种基于同伴互助关系的评价,强调参与广泛性,注重讲者评者的平等对话,反对专家权威的一言堂式的话语霸权。

听评课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在师、生和课程或文本的三元主体互动及其所生成的有机课堂文化中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观察方式和方法。浙江余杭中学、杭州安吉路试验学校的同志们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积极的努力,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浙江余杭中学、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等学校的探索也有它的重要实践意义。但是一个在探索中实践模式,不能就被看作是具有普泛意义的专业化、科学化的范式。因此,我以为有一些问题是很值得商榷的,比如,听评课的“四个维度、二十个视角、六十八个观察点”所呈现出的问题。至少表现为

几种不好的倾向:

1.科学主义倾向。这个实验的倾向最主要是太注重量化,太注重量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味道极浓。一堂课有15人发言或者17人发言的统计数字有意义吗?如果一节课没有30人以上发言,还有统计的必要吗?一位教师提问多少次,都是什么类型,我觉得简单记几个类型就可以。凡事要灵活。就如一个教师愿意说口头语,学生没有听课专记他说了多少个“为什么呢?”,这种行为学生做一次绝不会做第二次。科学主义近似科学,不是科学,真正的教育科学是解放人,使人获得自由的价值和体验。

2.

解构主义倾向。这种科学主义的课堂观察会带来一定的不好的后果:一堂课被量表、指标分解的支离破碎,各个观察的视点不是一堂课最为有力的切入点,而是一种分割、切碎。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带着工具性地任务出发,而不是审美地或者超越地感受、审视和省悟,这样,课堂就被分解成了“课点”或者“课片”。那么,一堂课结果不过是人文气息消解殆尽,终极关怀烟消云散,人的生命意识被阉割,生存的可能性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上课的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会不会使讲课走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境遇?听课者疲于奔命地记录,分解出每一个服务于自己的观察点的信息,来作评课证据,会不会又像苏珊·桑塔格所预言的那样:听者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读者,他(她)啃噬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3.功能主义倾向。把教师分成小组,每几位只能观察限定的维度限定的问题,几个灵活灵动的观察体只发挥了一种机器般的功能。一个人开车,他把方向盘,就不能看方向,不能踩刹车了吗?这种观察分工简直有点知觉功能上“分裂主义”的味道。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我们曾经引进了“微格教学”,教师们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反观自己,定格他人,浙江余杭中学、杭州安吉路实验中学的一些同志倡导规模宏大、分工细致、目标明确的课堂观察是否可以和它结合一下呢?

最后的结果:①感受缺失——课堂观察如果缺少了感受,也就不会产生审美愉悦,从而蜕变为一种教学负担,也就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②灵性被束——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多元化势必造成教者教学诉求的多元化,若果我们带着六十八个注意事项去进行教学,教学还会就有灵性吗?教学的灵性就来源于教学情境中三元主体互动的生成性。太细化的教学听评就会限制教学主体性发挥,从而束缚教学的灵性;③视点散化——机械主义、科学主义的听评课会导致听不出重点,评不到重点,从而也找不到教的重点,教育问题意识的视点散化。而最关键的是长期的规训会使教师头脑中只有量表,而丢失了自我。

四、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呼唤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我以为,我们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编拟课堂观察手册过程中,应注意吸收已有的经验,结合新理念,加以改造,反对推到一切的做法,也反对全盘照搬旧有的和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结合发展了的新形势,结合学科的实际去编写,可以从多个层面去思考,一定要科学、实用,便于操作。一定要让每一位教师认同,并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

另外,在开展观课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观课目的,不宜将课堂观察搞成大大小小的“赛课”。“赛课”的目的是甄别,是对授课教师的才能分个三五九等,“赛课”的情景不是真实的,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教学,这种形式的本身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排除各种功利的干扰,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非考核、分等级,不是褒贬某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是用相互促进的策略和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

2.采取包容的态度,不宜居高临下指责被观察者。由于教师各人的学习经历、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不同,教师对人生、对教师职业、对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思考、规划与计划不同,甚至教师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都不同,造成了对教学理解和教学行为的许多差异,课堂观察活动中,会因此出现许多的争论和冲突,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遇到这样的情景,应正确处理,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3.创造和谐人文气氛,反对激进做法。课改的任务是繁复和艰巨的,由于客观的诸多原因,目前教师普遍对课程改革存在各种焦虑的情绪;伴随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和生活在教育改革不断加速的环境,教师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恐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教师给自身徒添许多的责任。据心理测试资料统计,目前35%左右的教师责任感是超过了强烈值范围,进入了责任感“超强烈”的区域。过度的责任感既不利教师的身体健康,又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中,去除繁文缛节,减少教师的精神负担。创造和谐人文气氛,提倡和谐,反对激进。

4.提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导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反对只重外显行为的形式主义。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业人士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探作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固然重要,那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是应该被大力张扬的。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我又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其价值是极为有限的。由此看来,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对于那种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分析,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这种教学行为,应视为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

    以上《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月考后的总结与反思》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