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 >> 个人事迹 内容页

浦溆一中校长先进事迹

  浦溆一中校长先进事迹

  从县三中到县八中,从县职业中专到县一中,二十年间z在浦溆教育版图上几乎转了一个圈;

  25岁任团县委常委,28岁执掌县中学,36岁主持副县级职专日常工作,42岁出任前身为省立九中而今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浦溆一中校长,同行眼中,z可谓春风得意;

  z对记者说:“教育报国,才能最大程度体现我的人生价值”——时间:今年仲夏最后一个周三上午;地点:浦溆县城枣子坡一中校长办公室。

  感恩铸就从教之魂

  好为人师,自孟老夫子视为“人之患”,便成了喜欢做别人的老师、不谦虚的代名词。但对甘于清贫、立志从教的“好为人师”者,人们却倾注了足够多的尊崇和热爱。z属于这类人。他用四个字诠释了自己的初衷:“感恩报国”。

  初二时,一场家庭灾祸让山里娃z辍学离校。就在他人生第一个低谷时,一位至今谈起仍让z眼圈发红的恩人出现了。他叫贺达逢,是学校普通的档案员。他与z非亲非故,也未上过z的课。听说z辍学在家,跋山涉水将z接回学校,安排他到自家一起吃住,并且承担了z大部分学费及高考费用。当时的八中校长李叙浩得知此情,主动减免了z的学费 。

  云卷云舒,暑往冬来。一千多个日夜老师的耳提面命,z除了满腹感激,更获得了思想升华——贺、李两位恩师关爱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人,而是农村孩童弱势群体;感恩不能止于直接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是整个社会。教师成了z心中扶贫济世的化身。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放弃了从警的夙愿,在志愿栏里郑重写下了一个农村贫困学生唯一的选择——人民教师。

  风雨兼程不改初衷

  1991年季夏,曾列入地委后备干部名单的z被分配到浦溆县二中,意气风发地走出怀化师专校门。到县教育局办手续时,人事部门负责人流露出县三中亟需外语教师的意思。z读懂了这句看似闲聊背后的深意。三中孤悬雪峰山畔,离县城150华里,办学条件、物质生活条件远不及二中。z未作任何表示,一个人跑到溆水边呆了很久。记者问他当时想了些什么,z说已记不太清了。最终说服自己的唯一理由很简单:当年自己有难,是组织和社会出手相助,如今组织有需要,自己岂能袖手旁观。记者戏谑,你就这样两袖清风,一担行李,主动赴县三中执教去也?z笑了,笑中有对当初决定的再次肯定,也有第一次兑现了报答社会承诺的回味。

  此后14年,z先后出任浦溆三中团委书记、团县委常委,八中校长兼书记,四中校长,县职业中专校长。随着职务升迁,z耳边的赞美话、奉承话多了起来。对此,z常说“人的学识能力不会与地位权力划等号,不会随着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每到一个新单位,他都反复强调领导班子要着眼提高科学决策、沟通协调、凝聚力等3种能力,领导成员要带头搞学习,掌握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z说到做到,担任学校一把手的15年里,有12年兼任班级英语教学,而且不拿一分钱教学补助或津贴。

  尚憎驽恋栈,肯羡鹤乘车,是一种境界。知情人私下说,z有这样的境界。

  2002年8月,z告别付出大量心血的浦溆四中,担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虽同称学校,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隔行如隔山。他放下身段,从头学习,领导职专打开了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再遥居怀化市第一的新局面,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复评。2005年,职专升格为副县级事业单位,z改任第一副校长

  两年后,职专校长即将退休,按惯例由主持日常工作的副职接任顺理成章。有朋友传来消息,上级有意让教学、管理“全天候”专家z改任县一中校长。z对此一度彷徨,一度矛盾……最后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

  回首往事,z说,人生百年谁都有得有失。别看我失去了一顶“乌纱帽”,却恪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保有了报答家乡和国家的理想,这应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得”。

  情动武陵桃李天下

  z有句口头禅:“校长不是官,只是一名教师”。他是怀化教育界久负盛名最年轻的高中学校“老”校长,20年转战5个学校,4次转型。

  作为教师,z以行动诠释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内涵。当前,不少学校将升学率作为考核自己的标杆,他却奉教育大家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为圭臬。如担任一中校长以来,z不搞精英教育、应试教育,除全力推进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外,坚持教育教学以德育为首。感恩文化活动周是浦溆县一中于2005年创办的德育活动,z非常看重这一弘扬传统美德的形式。每年12月,z都组织师生以班为单位,围绕感恩创作剧本,改编小品,精选歌曲诗词,利用课余公演,受到师生和不少家长欢迎。去年活动周期间,高一学生刘桑君的父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在说不出话的情况下,仍“赶”床前侍候的女儿回校参加活动。刘父辞世后,女儿班上44位同学前往低庄,凭吊这位可敬的父亲。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感恩活动周仅文艺表演就逾百场。《知父母苦·感父母恩·报父母情》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