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教师可打出以下投影: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3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后可以请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4有关唐太宗任贤、纳谏的内容,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5关于贞观年间的经济情况,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投影如下资料: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6“贞观之治”一目讲完后,教师提问:“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除了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外,你还想到了哪些原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阶段学习唐朝的历史作铺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动脑筋”的问题。
  7讲述“女皇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学生答后再问:“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若有时间可以请学生讲一两个和武则天有关系的小故事。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其次要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可提示学生参考课文叙述回答,教师补充并小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8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教师不仅注意评价结果,更要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懂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1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
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唐太宗历史功绩中有些内容可先空缺,待学完第4、5课后补上)
  2看影视,谈看法:有条件的,可放映一段有关武则天的影视片,谈谈你对这位女皇的看法。(自行安排)
  (中央工艺美院附中 郝志红)
  参考资料
  张玄素谏唐太宗停修洛阳宫殿
  张玄素是唐太宗时著名谏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起义军攻陷景城,张玄素时任景城县户曹,被起义军所执,将要被杀。景城百姓一千余人为他请命,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于是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唐太宗闻其清名,特召见垂询政事。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受到太宗的重用。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大批军卒修治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张玄素上书谏阻。奏书中有“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蔽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等语。还尖锐指出:“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唐太宗看到谏书后,不高兴地对张玄素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唐太宗听后警醒地说:“我不思量,遂至于此。”决定停止修殿,并奖赏张玄素彩二百匹。
  隋炀帝
  隋炀帝(569—618),名杨广,杨坚次子。581年封晋王。588年十月,为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晋升为太尉。他平时伪装仁孝俭朴,博得文帝欢心。600年,立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传为杨广所害),杨广即位,杀死兄长杨勇。即位以后,他下令开通大运河,还设进士科,促成科举制的形成。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依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他在位时,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总计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十余年间被征发的劳动人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离宫,从行的人几十万,骚扰地方百姓,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他三次发兵进攻高丽。隋炀帝的暴政,终于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为了躲避起义烈火,他第三次游江都。劝阻南下的人,都被杀死。到了江都,他还让地方官去民间挑选美女,充实后宫,仍然整日花天酒地。他预感到末日临近,就对萧皇后说:“好头颅,谁当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率军士发动兵变,冲入江都宫中,用绸巾将他缢死。  
  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统治时期,骄奢淫逸。三次巡游扬州,耗费无数财物。他南下的船队,舳舻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陆上骑兵数十万,沿运河两岸护送。船队所过州县500里以内,皆令百姓贡献食物,所献山珍海味,多达百抬,妃嫔吃不完皆埋入地下。他好大喜功,耀武扬威,发动了三次进攻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在今我国辽宁、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莱州)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里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洛口仓等大粮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倒毙在路上。这次出兵一百多万人,其中渡过鸭绿江的三十多万人,回到辽东的只有二千七百多人。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停顿。“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隋书·杨玄感传》)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李密传》)。  
  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长白山。山东、河北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徭役、兵役负担特别沉重。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到公元616年,全国起义军有百余支之多,参加的人有几百万,其中以瓦岗军规模最大,势力雄厚。611年,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最初的领导人是翟让。他们截击隋朝的船只,夺取船上的粮食和布帛,供给军用,众至万人。616年,李密参加了瓦岗军。他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归附瓦岗军。瓦岗军攻下荥阳(今河南郑州)等县,在荥阳大败隋将张须陀的军队,杀死了他。第二年二月,瓦岗军攻克隋朝的大粮仓兴洛仓,取得大量粮食,“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旧唐书·李密传》)。隋军分兵两路准备在兴洛仓合击瓦岗军,结果反被瓦岗军击溃。河北、河南的许多起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四月,瓦岗军围攻东都,多次打败隋军,控制了中原。在江都的隋炀帝“不敢还都”(指东都)。但瓦岗军由于内部矛盾和军事战略上的错误(在洛阳城下与隋军主力长期鏖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李渊在隋朝的贵族地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西魏时官至太尉,是统领府兵的六柱国之一。北周代魏之际,李虎有“佐命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被追封为唐国公。父李

    以上《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七年级下历史教案第2课《“贞观之治” 》》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