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灵活”让数学更有“趣”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灵活”让数学更有“趣”

  2011年3月24日至25日,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我参加了在z三小举办的z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观摩会。本次会议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个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采用“同课异构”方式进行研讨;做课的10位教师都是来自我省各地市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或在华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奖的青年骨干教师执教;使我们足不出市即可领略到我省课改前沿的最新成果,也让我们尽情饱尝了最丰盛的教学大餐。两天的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和徐老师深刻的大会总结一直冲击着我的思想和灵魂,灵动的课堂、深刻的报告,让我真切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正可谓:一点一滴塑造完美,一言一行彰显魅力。

  一、“灵活”让数学更有“趣”

  1、生动的语言

  回忆十节课,老师们丰富的语言,或灵动、或张扬、或幽默、或娓娓动听、或严谨凝练,总之在课堂中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

  如:四节《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师都充分利用金箍棒之神奇,加之教师生动的语言——“变-变-变”,从而引入毫米和分米,泰安的张艳老师整节课语言娓娓道来,好似鞠萍姐姐讲故事,让数学课堂情趣相容,学生兴趣盎然,顺应孩子之天性;另外几位教师语言也都十分严密,当他们引领学生观察屏幕中的刻度尺时说到“这是一把放大的尺子”从而避免了学生的认知误差。

  烟台z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后,巧妙的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和牛顿的图像,教师适时幽默的说到:“苹果好看吗,想吃吗?可惜他只能看不能吃,牛顿看到了苹果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关于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巧妙地利用牛顿和苹果向学生渗透了“学贵有疑”的思想,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算理中来,教师的语言极富艺术。

  济南的z老师巧妙的课前谈话让人耳目一新,意犹未尽,通过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米老师通过模仿小沈阳“一样一样的”语言特色,一下子抓住了“特征”。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比如“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等。

  听完枣庄张彤彤老师课,我身边的老师谈论到“怎么像个卖野药的”,听似在评论教师语言滔滔不绝,其实老师的那份激情与投入,不正是在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吗?学生更是一直在老师的煽情与鼓舞中前行啊。

  2、灵动的课堂

  课堂因为有了灵动,所以给我们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因为有了灵动,所以学生学习得如此轻松;课堂因为有了灵动,所以才显得如此美丽。

  记得在米老师的课堂中,当他提到“关于3的倍数的特征,你一点儿疑问也没有了?”其中有个孩子说到“如果一个多位数特别大,加起来的和是111,那该怎么办?”,米老师虽然未能敏锐地抓住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想学生能有这样灵动的思考不就源于教师善于追问的点金之术,才让学生的智慧在轻轻一点间迸发的吗?

  还有在《分米毫米的认识》的课堂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心里的尺子”,通过丰富的活动、想象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长度单位观念。比如青岛王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1毫米后,提出“你想对1毫米说点什么?”很多学生说得好“1毫米,我想对你说,你太小了……”,在1分米的认知中教师让学生找身体上的1分米等等,总之孩子的体验是深刻的,语言是真实的,课堂是灵动的!

  二、“思想”让数学更有“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索然无味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不深刻的。随着《课程标准》中由“双基”到“四基”的扩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越来越受到推崇,更重要的是越发凸显了数学学科的性质,如何把数学思想方法落到实处?十节课给了我们清晰的引领与示范。

  1、“去情引思”——把思维引向深入

  思维含量的高低是判断数学味浓与淡的标准,如何由创设情境到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三个课题十节课堂他们或复习引入巧妙铺设、或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或创设情境去情引思,总之都是在关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情境的创设中。

  《毫米、分米的认识》四位老师都是通过孙悟空神奇的金箍棒这一情景引入,然后教师抛开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经历“毫米分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多层面,量、捏、摸感受体验1毫米,1分米的的大小——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拓展长度单位”的学习历程,重在启迪学生思维。

  2、“追根求源”——剖析数学内在的美

  《3的倍数的特征》一节课四位老师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让学生经历了“为什么”的心历路程,算理算法的渗透融入了课堂,可以说不同的设计,同样的精彩。

  z臧老师通过2,5倍数算理铺设,巧妙引入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顺理成章的采用“摆小棒”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整个过程水到渠成、浑然一体,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烟台的陈老师则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济南的米老师在学生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后也再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要把各个数位相加呢?”,几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同,但都在“追根求源”,向学生剖析数学内在的美。

  3、“渗透思想”——彰显数学之魅力

  大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3的倍数的特征》几位教师通过摆小棒不仅巧妙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更重要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其中米老师还在课堂中还渗透了反证法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两位老师则向学生渗透了“猜想——验证”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方法,“转化”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东营的z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大问题大空间,课伊始教师便抛出问题“到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呢,请你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想办法验证。”,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给了学生,学生尽情的想办法、找策略,他们或量、或剪、或折,方法各异但殊路同归,教师适时提升,“你们方法虽然不同,但有个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