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听《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讲座有感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这个讲座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张燕玲副教授所讲授的,提出了关于经典文学“读和背”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并且针对经典诵读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具体的实施措施。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讲述了一些名人事例,例如: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然而,他仅凭口述便完成了一部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索引文献全凭记忆,后人查对,丝毫无误。何以能够如此?文化底蕴使然。例如:杨振宁自小就表现出了数学天赋,他的爸爸没有按照我们现在的家教思路给儿子强化数学,而是聘请了一位文学教授帮助强化文史素养。杨振宁的爸爸了不起,有远见卓识:他懂得为杨振宁丰富文化底蕴。后来杨振宁多次回忆说:这些经典诗文滋养了他的一生。还例如鲁迅先生,南怀瑾先生,茅盾先生,巴金先生等他们都是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通过这些文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张老师通过一段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背诵经典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的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开展经典诵读这项活动的可行性。
在这次讲座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素读”这个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了解也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我们现在可以将“素读”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以这种方法为主要的教学法,目的是达到“读书破万卷”的功效。为了达到这个功效,“素读”的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所读的书籍必须是经典文集,是足具“种子能量”的文字;二是对诵读的内容不求深刻理解,但求熟读成诵;三是不求急功近利,但求储备充裕。因此,“素读”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