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

日期:2021-02-15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关键词:难点,范本,编制,预算,制度

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简介: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编制预算的难点在编制制预算过程中,和我们在各种专业书籍中看到的预算编制的流程和办法是大同小异的,不过,根据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在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有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注意:其

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doc格式) 本文内容: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t.qq.com/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编制预算的难点

在编制制预算过程中,和我们在各种专业书籍中看到的预算编制的流程和办法是大同小异的,不过,根据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在企业的预算编制过程中,有些具体的问题需要注意:

其一:是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和规划,预算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而应是企业推行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工具,也是企业实现战略规划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在企业未出台战略规划、企业的中长期经营目标、企业短期的经营管理的计划等等的情况,预算的编制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也缺乏全局性和其他系统的协作,也很难得到企业决策层和其他部门的支持。有了编制预算的基础条件后,接下来的是几个技术问题;

其二:是如何划分责任中心的问题,这项工作和企业的组织框架和企业的跨度和宽度有关。按照普遍的办法,划分为投资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三类,在很多的企业里,费用中心有可能会变成“利润中心”,如果企业里实行较灵活的管理机制,有意识的将一些纯费用的部门、公司让其具备自我发展或者外部环境也容许它很快得变成利润中心的话;另外一种可能,一些企业的子公司也可能因为内部业务的分工成为纯粹的“费用中心”,这项工作必须和企业的组织框架、责权利分工、作业内容紧密的结合;

其三:是对各责任中心的作业内容的界定:各责任中心的作业内容不同,其需要的资源和承担的管理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事前作详细的分析,避免重复和遗漏。

其四:按照确定的责任中心和作业细分,对会计核算或者以前的业绩考核资料进行分析、调整,按照确定的内部转移的业务核算政策、作业调整的内容对财务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以使其与以后的预算框架保持一致和具有可对比性;

其五:根据历史的资料和企业总体的年度经营目标指引,制定出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指导意见,交由相关的责任中心和公司决策层进行评审,和责任中心在此基础上,编制部门、子公司的经营计划(工作计划、作业计划)和相应的预算,在确定的时间前汇总到预算编制和管理部门;

其六:经营计划(作业计划)和预算的谈判过程。在确定和审批各责任中心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方案的时候,责任中心一般都会努力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方案,这个谈判过程是个很棘手的过程。很多的企业引进竞争机制,谁行谁上,但是很多的企业里,在用人上是讲求一个信任的,所以很多的时候不能太机械。最好确定一个不针对人的方案,例如根据资产的占有额度计算资金成本;根据净资产额度计算资金成本;根据集团的总体的收益进行分解;参照同行的利润率等等。在确定指标的时候,最后的权利和责任交给老板,企业内部多多少少都有些官僚和人际斗争的,何必呢?

其七:为了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更加的有效,可以考虑引进目标管理方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是这样进行的,使责任中心的负责人真正的有压力也有动力,在制定奖惩方案的时候坚持一个原则:重奖轻罚,这样对于推行方案来讲容易些,同时,尽量的缩短奖励的时间,可以规定一个季度。如果条件容许可以考虑一个月、一个星期。

其八:最后一点,中国有句俗话:功夫在外,作CFO或者将要当CFO的朋友们,技术问题很重要,但很多时候,功夫不在其中,要想混得更好些,好好思考一下。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上册,二年级,难点,期末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位加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如:49+42≈90

28+45+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例题

1.口算

51-30=

60-35=

59-28=

10+13=

12+10=

42+24=

10+55=

25+66=

89+10=

66+16=

99-85

=

80-40=

65-41=

71+11=

68+26=

61-53=

53-48=

17+35=

83-40=

61-57=

74-52=

35+46=

18+12=

86-51=

22+60=

87-40=

29+43=

87-53=

2、列式计算:

(1)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7的3倍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两步竖式计算

45+5+40=

83-50-4=

30-14-8=

70-33+7=

96-70+6=

94-60+4=

7+23-4=

93-49+27=

3、应用

(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9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人?

(2)二年级有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二、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如: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例题

1、1米21厘米=(

)厘米

53厘米-18厘米=(

)厘米

2、一条线段有(

)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

4、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

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

5、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

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表内乘法

重点、难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

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

就是5的3倍。

例题

1、判断,在(

)里,对的打“√”,错的打“×”

(1)求“8比5多多少?和求“比8多5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

(2)求“9比16少多少?”和求“比16少9的数是多少?”都用减法算(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5×5=25读作: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25。(

2、先看图,再填空

★★★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_________;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

(3)第一堆有3个,总个数是第一盘的(

)倍,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来,使△的个数是○的4倍。

○○○

(5)在8×6=48中,8和6都叫做(

),48叫做(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

)八二十四

(2)七(

)六十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算

7×7=

3×2=

5×4=

1×3=

4×9=

2×9=

4×3=

2×3=

9×9=

2×7=

1×9=

3×8=

6×1=

8×8=

6×5=

5×7=

5×1=

2×2=

5×8=

2×4=

5×2=

2×5=

6×2=

2×6=

3×5=

3×1×8=

5×9=

4×7=

1×7=

3×7=

4×2=

4×8=

6×6=

7×9=

3×3=

7×8=

3×1=

1×4=

3×4=

1×5=

1×1=

4、下面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①7+7+7

②3+3+4+3+3

③8+8+8+8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知识点

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

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

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统计

重点、难点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

知识点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例题

1、在二(一)班选班长时,四位同学的选票如下:

张刚:正正

王芳:正正正

刘红:正

李强;正正

(1)整理数据

姓名

张刚

王芳

刘红

李强

票数

(2)(

)的选票最多;

(3)(

)的选票最少;

(4)王芳比张刚多多少票?

六、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例题

1、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90分、96分、98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

)分。

2、填符号

在○里填上+、-、×、>、<或=

4(

)6=24

8(

8=16

70-22(

)8×6

7×4(

)23

66(

)40(

)25

篇3:20XX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7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7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本文关键词:难点,文中,筛选,语文,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7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本文简介:难点17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整合,这是考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之一。考生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可分三步走:把握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考生要想把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17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 本文内容:

难点17

准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并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整合,这是考生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之一。

考生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可分三步走:把握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

考生要想把握文本信息,就要学会分析句子主干。文本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准确分析出句子的主干,就能将长文章读短,这样就容易把握文本信息了。

文本这么长,信息这么多,如何筛选呢?首先,考生可以仔细分析题干要求,寻找题干涉及的段落,确定从哪一段或哪几段来筛选信息。这一步是很重要的,因为准确地找出答题区间,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答案准确完备。其次,考生还须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题干的指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加缪:直面荒谬的“局外人”

1960年1月4日14时许,细雨霏霏。在毗邻巴黎的五号公路上,一辆疾驰的小轿车突然车身左右摇晃,猛地冲向路边的大树,一个翻滚后反弹撞上第二棵树,轿车变形、解体,汽车碎片散落半径达一百五十米。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客被抛向后车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被扭断,当场遇难。

人们很快辨认出这名遇难者为阿尔贝·加缪。三年前,他凭借《鼠疫》《局外人》等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遭遇不测时,加缪年仅四十七岁。噩耗传来,他白发苍苍的母亲欲哭无泪,悲叹“他太年轻了”。存在主义学者波伏娃得知消息后,心绪难平,当晚服下长期停用的安眠药仍无法入睡,于是冒着冰冷的微雨,在午夜巴黎的街头徘徊。翌日清晨,她依然神思恍惚:“他看不见今天的早晨了。”当时的法国广播电台虽然正闹罢工,但罢工委员会仍决定播出五分钟哀乐悼念逝者。在加缪看来,在车祸中丧生是一种愚蠢的死法。然而,他以生命的代价,冥冥之中为其“荒谬哲学”加上了一条沉重的注解。

1913年11月7日,加缪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加缪生不逢时。1914年7月,一战爆发,父亲应征入伍,不想当年10月因伤死亡,当局只给他母亲寄回一小块从遇难者体内找到的弹片。母亲受到刺激,两耳有些失聪,终日沉默寡言。迫于生计,母亲带着加缪回了娘家。此后多年,他们一直生活在阿尔及尔的贫民窟贝尔库。

在加缪的记忆里,外祖母家没有一本藏书,连书桌也没有,于是他只能在餐桌上做作业,头上吊着油灯。好在加缪从小热爱阅读,他后来对友人透露,他七岁时便有了当作家的梦想。

依靠政府的战争抚恤金和学校的奖学金,加缪得以延续学业,并广泛涉猎了儒勒·凡尔纳、纪德、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叔本华、尼采、舍斯托夫等人的相关著作。

1933年,加缪考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大学期间,他为《阿尔及尔大学报》写评论,并创作了《直觉》《地中海》等散文诗。在手记中,加缪曾罗列以下心爱的词组: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对于加缪而言,生活尽管贫困而无奈,但地中海充沛的阳光、美丽的沙滩,一直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地中海式的“苦难”与“阳光”主题,此后屡次闪现于他的创作中。

十七岁时,加缪患上了肺结核,为此他被迫休学一年。咯血、昏迷、疲惫无力令他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他成了医院的常客,定期接受人工气胸治疗,这种方法是将气体注入胸腔,使受感染的肺萎缩以促其康复。罹患肺结核之前,加缪是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游泳健将。不幸染病后,他终身都在与病魔进行斗争,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在绿茵场上驰骋,这些遭遇为其“局外人”身份埋下了种子。

肺结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缪的思想和创作。在加缪早期作品如散文集《反与正》中,他本来计划涉及肺结核的内容,却最终删除了。但此后,加缪不忘记述医院里没完没了的咳嗽、皮包骨头、死亡等阴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火如荼。1935年,法国左派力量成立人民阵线,反对右翼政权,反击法西斯势力,强调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文化青年代言人、著名作家纪德和马尔罗等全力投入这场政治运动。受此影响,加缪秘密加入法国共产党,负责贝尔库工人区的支部工作。加缪在给良师益友格勒尼埃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把人们引向共产主义的,主要不是思想,而是生活……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要看到戕害人类的苦难减少。”

求学之余,为了便于开展党务工作,加缪组建了劳工剧团。他改编了法国作家马尔罗的《轻蔑的时代》,这是一部讲述营救德国共产党人的小说。在征询作者改编许可时,马尔罗给加缪发来了简短的电报:你改吧。马尔罗大名鼎鼎,此前发表过小说《人类的命运》,获龚古尔文学奖。他对名不见经传的加缪以同志般的“你”相称,这令加缪欣喜万分。

戏剧改编日后成了加缪的喜好,并终其一生,乐此不疲。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加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学家、戏剧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热爱文学,酷爱读书;他意志坚定,坚持与疾病做斗争;同时,他还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只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主要内容,就容易把人物的特点概括出来。从人们对加缪罹难的态度和反应来看,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从文中对他人生经历的叙述,可以看出加缪是一个酷爱读书、热爱文学的人;从他带病仍坚持读书和创作的经历来看,加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依据文章倒数第2、3自然段,可以概括出加缪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了人们对加缪罹难的态度和反应,从侧面体现出加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2.加缪广泛涉猎名著,在大学期间创作了众多诗歌,表明了他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

3.加缪病中不忘读书与创作,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

4.倒数第2、3自然段说明了加缪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实用类文本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信息主要有:传记中传主的行为、成长历程、思想以及影响传主思想的事件和某些原因,新闻事件,科普文章中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调查报告中调查的内容和得出的结论等。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试题需要的5个步骤:

1.定向。根据题目要求,在把握全文整体思路、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信息所在的区域。

2.选择。根据要求,在已确定的范围内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分类。对筛选出来的所有信息,按照某个标准进行分类。

4.合并。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继续提出新的分类标准,进一步整合,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5.重述。将整合得到的信息(词句),按照题目要求的语言形式,通顺地表述出来。

一、(2018届湖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装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子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的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子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1.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3.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

二、(2018届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网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

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16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2—2016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4—2015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2—2016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E.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不断涌现,国家还将通过扶持政策,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有哪些好处。

1.A

【解析】A项,“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说法错误,原文写聘请陈独秀,“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这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体现“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2.DE

3.二者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蔡元培一心在公,奉献教育,治校理念进步,造就北大辉煌,故能成为学界泰斗;蔡元培两袖清风,不谋己私,道德高尚,故能成为人世楷模。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原文,分析传主形象,从原文中找到印证“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的内容,即可分析出前者是赞扬其品质情操,后者是评价其成就地位,而“人世楷模”是对蔡元培的综合评价,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二者之间应是因果关系。答题时分别表述,意思对即可。

1.D

【解析】D项,考查对图表的解读,认真观察图表,会发现选项中“超出了年均增长率”表述错误,接待人次增长率只有2013和2015超出了年均增速32.0%的数值,不足三年。

2.CE

3.(1)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局面,乡村旅游成为国家扶贫的重要方式。(3)增加创业机会。(4)其他社会效益显著。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乡村旅游的好处。由材料一表述“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可知好处之一是增加了国家收入;由材料二表述“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等内容可知,帮助脱贫,提供就业渠道,带来社会效益等都是乡村旅游的好处。

    以上《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编制预算的难点(制度范本)》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