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日期:2020-12-27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关键词:未来,革新,读后感,常态,广东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简介:《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年与广东未来五年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南海高参、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系统深入探讨新常态,分析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写成《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这是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我的读后感是,这是一本以问题

《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本文内容:

《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年与广东未来五年

以微观调研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照现实国情。中南海高参、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系统深入探讨新常态,分析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写成《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这是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我的读后感是,这是一本以问题导向为主的专家论点集纳,书中的理论内容和问题思考较多,发人深省。但关于实际的发展办法,更多需要我们在阅读后思考。

此书于2015年底出版,十八大召开三周年前后。十八大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两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效,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再低一些;运动式反腐,不断揪出大老虎,如何制度化,从而预防和遏制腐败,避免“亡党亡国”?目前的改革遇到了哪些新的风险?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停留在纸上文件,只会导致更多的麻烦。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新常态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行动。这就是此书写作的背景。

此书作者郑永年,中南海高参和高层智囊,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该书一共七章,第一二章是讲推进改革与改革的挑战,第三章是反腐,第四章是政府治理的问题,后面三章是一带一路与中国崛起、外交。

书中提到,如果发展是可持续的,所有存在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发展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就会成为现实中的麻烦,这主要指“中等收入陷阱”。广东在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里这么说:我们面临的机遇,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和利益格局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只有加快转型步伐,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但是中国近来出现了增长缺乏动力的情况,作者认为与改革和发展过于“中央化”是有关联的。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集权式的改革顶层设计不仅必须,也属必然。尤其是像法治那样的制度建设,必须自上而下地进行,否则很容易出现无政府状态。不过,集权式的改革顶层设计并不代表中央政府本身就是唯一的改革与发展主体。中央政府是改革与发展设计的主体,也是一些领域的改革主体,例如财政税收、金融货币政策等,但在更多的改革领域,中央政府并非改革主体。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主要有四个改革主体,即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和地方政府。现在的问题在于,除了中央政府,这四个老的主体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缺乏发展动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因为反腐败等原因,基本上处于不作为的状态。

民营企业除了在互联网和金融等少数领域比较活跃外,在其他领域并没有显现发展势头。实际上,民营企业资本“向外走”的势头,要比其在内部增加投资的势头更为强劲。因为目前的资本运作方式,不仅会把一些好的企业吃掉,还会制造大量的经济泡沫。我个人认识的一个企业主,之前是做实业的,包括一些家居生产等,后来二代企业家接手,通过养老地产等去融资,结果企业几年就资金链断裂破产。如作者担心的一样,这样可能永远产生不了可持续的实体经济。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问题。一是意识形态是最容易影响改革发展方向的,无休止的对意识形态进行争论,会带来执政党决策的低效。作者认为,有效的办法是把有浓厚道德、宗教、政治色彩的意识形态,简化为用于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手段工具。比如当年是不是市场化被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邓小平就把市场化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二是中国各省之间的贸易依赖度,远远低于各省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水平,有国际化没有国内化。市场平台中,两头的地方市场、国际市场很好,但中间的跨地区和跨省份的市场非常差。三是官员的收入过低、压力过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报酬,腐败就成为必然。如果不能体面生活,就会有权力寻租。而大面积腐败贪腐的钱,足够实现高薪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绝对是最狠的,对贪官采取剥皮抽筋等极刑,在位期间杀了15万贪官,但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俸禄太少了。作者认为,应该改革工资制度,给官僚体系提供足够的物质刺激。

对此,作者认为,改革本身需要转型,从少数人获利的改革转变成为多少人获利的改革(这句话我理解,并不是说过去30年的改革是少数人获利,毕竟经济的增长是全体人民都有受惠,这一点从贫困人口的减少就可以看出来。它的意思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如果不转型,获利的就是少数人)。改革必须找到突破口,找到能够促成大多数人变成中产阶级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社会领域,通过社会改革来谋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的前途,取决于高度集中的权力,能否公平培养出新利益来。促成大多数人变成中产阶级就是新利益,新利益成长起来后,是对改革者最大和最有效的支持。没有新利益的出现和成长,改革者的权力再集中,也不足以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利益,是先富起来的一帮人,对应看似公平但其实普遍贫穷的旧利益。改革的成功,是在农村用联产承包培育了新的农民群体,用三来一补等培育了大量产业工人,用改革开放带动了沿海城市发展,培育的都是新的利益群体)。

那么到今天要问一个问题,新的利益群体在哪里?怎么培育?众创是一个方面,一带一路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公平。

众创的内核是培育新一代企业家,上一代都是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创业冲动减弱,需要新的促进点

一带一路是另外一个方面,中国以前过分倾向于西方,但另外一条与发展中国家的腿就很软弱。外资方面,尽管大规模撤资的现象并没有发生,但很多外资企业在减少对华投资。中国目前已经从资本短缺型转为资本过剩,产能也有过剩,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中国目前对新市场的地位,就像三十年前西方对中国的地位,一带一路做得好的话我们能顺利创新转型,新市场也能有快速发展。

不过一带一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而在社会领域的突破方面,作者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借鉴。

同时也要注意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经济政策引入社会领域。同时,社会的风险也来自产业发展的结构,一些产业能产生巨大的GDP但产生不了很多就业,能够产生极少数富翁但产生不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信息、金融产业……很少像传统制造业那样,能够通过创造巨大的就业机会,来培养出庞大的中产阶级。

作者警告说,绝对不能低估中国社会在这方面的风险。中国以结构调整为目标的改革需要时间,不过社会等待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今天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态度,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两句话,即高度期待和失去耐心。高度期待,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推出重大的改革举措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积累起来,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多数老百姓的感觉是,来自社会改革的一些好处,远远抵不上社会领域被市场化所带来的损失。因此,尽管很多人对改革越来越失望,但还是对那些能够为老百姓带来好处的改革充满期待。同时,中国社会对不改革或者改革不足的现状越来越没有耐心。现在有了改革的顶层设计,但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然没有改革的动作,人民仍然不能享受到改革的好处,社会会变得更没耐心。所以,对中国的改革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尽快把改革运作起来,执行下去,并且能够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获益。

郑永年认为,今后的改革不仅不能再继续破坏社会领域,而是要在为社会提供充分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改革来谋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社会被破坏的程度来看,和19世纪的欧洲那样,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一场社会主义运动来拯救市场经济、拯救社会的时候了。但中国可以避免欧洲形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运动,而是可以走东亚经济体那样的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政府主动进行社会改革来保护社会的道路。归根结底,今天的中国,社会改革要比经济改革更重要。

具体怎么做?一线政府的改革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知道现实是什么,问题在哪里,他们往往是改革主体的代表者,并成为改革设计在基层领域的实际执行者。就像20世纪80年代不少地方出现改革明星县市长一样,他们在基层发挥的同样是改换天地的作用。

要执行改革设计,这些一线改革者们显然是可依靠的力量,要让他们啃硬骨头,就需要充分授权和信任。对这些有担当、肯作为的一线改革者,人们不应吹毛求疵,对他们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有所包容。

在这方面,广东显然有探索成果,我自己根据省十二次党代会内容做了一张图表如下:

那么,作为一线的改革者,广东未来几年有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规划?最近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

我们注意到,每届党代会都会提一个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省十二次党代会的指导思想更有高度,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指导广东的工作,看起来是短短十几个字,但其中内涵丰富,既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还有四个四信、五位一体等;二是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目标,既有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也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期目标,而且是很实际的概念。

如果与十一次党代会在延续的情况下看,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时,都是“全面完成”了上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其中在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开放都方面两次党代会报告都有提到。但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成效,这无疑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很好回应。十二次党代会还比较详细的用数据阐述了这五年来的发展成绩,包括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5.32万亿元增加到7.95万亿元,年均增长8.0%。对后面的五年发展也提出了具体的GDP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的,殊为不易;未来五年要达到全面小康也要靠经济保证。

有人说,与十一次党代会提“从思想到行动、从经济到社会、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构建”、提“思想领先促进发展率先”相比,十二次党代会好像没什么重点提思想性的东西,其实这是理解不透。十二次党代会浓墨重彩的用一个篇章专门阐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引领,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局,提出

“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这是未来广东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广东工作的总纲,这其实就是思想,包括了旗帜和方向,包括了发展路径,包括了奋斗目标。

篇2:东西方制度的未来

东西方制度的未来 本文关键词:东西方,未来,制度

东西方制度的未来 本文简介:东西方制度的未来字号:小中大2014-01-1707:28:21更多263关键字>>东西方制度中国模式邓聿文西方危机西式民主一人一票政治权力民主社会正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邓聿文先生,由于其曾任职于《学习时报》和经常发出不同于官方立场的观点而备受海内外华人关注。新年伊始,1月10日下午,在巴黎

东西方制度的未来 本文内容:

东西方制度的未来

字号:小中大

2014-01-17

07:28:21

更多

263

关键字

>>

东西方制度中国模式邓聿文西方危机西式民主一人一票政治权力民主社会

正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邓聿文先生,由于其曾任职于《学习时报》和经常发出不同于官方立场的观点而备受海内外华人关注。新年伊始,1月10日下午,在巴黎四维协会(由早期留学法国后又进入法国大企业和公司工作的华人组建)的安排下,邓先生在巴黎行政和管理学院发表题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的政治设计》的演讲。

虽是初次谋面,但彼此都相互关注很久。他笑着说,经常看《观察者网》,所以很了解我的观点。

我们之间的第一次互动是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邓老师,您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未来?我的观点是中国不会走向西方民主,也不会重蹈德国纳粹的覆辙,而应该是第三条路。第二个问题是,西方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走出今天的危机?(注:前面有提问者讲到西方的普世价值失败了)”

邓先生闻言笑答:“这两个问题我知道是你长期研究的问题。这么来说吧,中国模式对于中共来说肯定是开辟第三条道路。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计划体制的、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的这样一条道路。用中国的语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一党主导这个道路,里面充满着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所以现在很难判断它是否能走得通。至于你说的西方危机,是否能够走出危机,我个人判断,西方已经发现了,我们讲普遍民主形态也已经两三百年了,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危机也已经很多了。应该来说这种危机的话,也许能够走出来吧。一个人总能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探索合适的道路。”

虽然邓先生的回答很委婉,但立场还是很清楚的:当今世界表现最好的中国,他不确定是否能成功走出第三条路,而对目前危机重重的西方却有信心走出危机。而支撑其结论的不过是基于历史以及人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由于时间和参加者众的原因,我们之间没有继续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不过邓先生经常关注《观察者网》,那就借《观察者网》平台,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我的结论和邓先生确实相反:中国肯定能走出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模式,而西方则铁定走不出这场危机。

我们知道,西方的政治学理论经常这样教导世界:西方这种自下而上的负责体制从长远上看比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更有优势。然而现实却是: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表现最好的国家,在刚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仍然推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六十项改革方案,其力度之大,举世空前。相比陷入危机中的美国和欧盟,要么两党相争、政府关门、体制瘫痪,要么如法国停滞不前,要么如意大利的改革者蒙蒂下台。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二十多年,到现在也没找到应对之道。也难怪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改革活力的国家,而且非常准确地把原因归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世人都知道,奥巴马是打着“改变”的口号、奥朗德是挥舞着“变革”的旗帜赢得选举的,可是他们究竟改变、变革了什么?

其实这些差异的根源就在政治制度上。西方走向普选民主之后,政治权力便被资本和民众的力量所压倒。结果政治权力既要迎合资本,也要迎合民众,现状就是经济危机。如果说自由竞争阶段时期,完全放任和过于相信市场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那么现在则更多是人为和制度双重因素所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而所谓次贷就是要百姓有房,金融财团有利。

西方政治权力处于弱势,其问题在于:正常时期它则效率低下、注重选民短期利益、无法打击和遏制利益集团、阻挠科学技术的应用,危机时期则不能出台必要的改革方案,就是外交也往往会出现损害本国利益的事件发生。

西方决策的低效率常被认为可以避免巨大的失误,即西方所自称的:决策成本很高,但执行成本很低。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却是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弊端,其最终决策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最典型的就是伊拉克战争,这场错误的战争竟然持续了十年,付出的代价高达三万亿美元(《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斯蒂格利茨著),以致当经济危机爆发之时,国家竟然捉襟见肘。请问,三万亿美元的执行成本还不高吗?由于政府错误的低利率政策,甚至给买不起房的穷人房贷,最终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请问其执行成本还不高吗?希腊、冰岛、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家破产或者接近破产,执行成本还不高吗?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世人看到的是,西方甚至到了连决策都无法做出的地步:印度无法整修行将崩溃的基础设施、欧盟无法承受福利却无法削减、日本和美国的债务居高不下却无法采取措施。2013年美国两党围绕医疗保险的博弈竟然殃及国家年度预算,双方都极端地不让步,最终导致政府关门,国家停摆,奥巴马也取消了多场访问亚洲的外交行程,不仅沉重打击市场对美国的信心,也令美国亚太转移战略遇到重挫。

说到效率,不得不提2014年1月轰动台湾的一件小事。国父纪念馆(即孙中山纪念馆)是台湾指标性文化历史观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八百万。结果它的一个小便池坏掉后长达半年间没人关注。媒体曝光之后,竟然需要台湾最高行政领导人“行政院长”(相当于总理)江宜桦震怒并亲自给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打电话,要求一周内必须解决!本来,台湾是一个规模很小的民主社会,就算大政方针限于利益博弈的制度性弊端而效率低下,何以这样一个小小的厕所问题也需要最高行政领导人亲自介入才能解决?其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开出的药方则是紧缩开支,减少政府支出,特别是福利支出。但当美国发生危机时,却反其道而行,用纳税人的钱对危机的始作俑者华尔街的财团全力营救。奥巴马上台时美国债务突破十万亿美元,五年以后的今天就上升到十七万亿美元,超过经济总量,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就说要向中国学习,更新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但到现在依然是纸上谈兵。原因很简单:航空公司和高速公路两大利益集团强烈反对,另一方面民众也由于征地、拆迁而不配合。两股力量联手就绞杀了美国的高铁梦,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高铁飞速发展并走向世界。其实中国高铁上马的时候,航空业和高速公路集团当然意识到威胁,但在政治权力面前,它们根本无法阻挡,只能以降价、提高服务来竞争,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在西方,政治权力对资本卑躬屈膝到什么程度,不妨看看这样一件小事。美国总统们竟然把白宫和戴维营变成“廉价”宾馆:大量邀请捐款者到上述地点吃住,当然总统是要亲自作陪。仅2000年前9个月,克林顿就邀请了361个人(此时的目的是为了他太太竞选参议员)。平均下来,克林顿要天天陪这些财团过夜。我们不妨想想,中国的中南海是否可能上演上述一幕?当然,这些财团也并不是总统陪住陪吃一次就可以打发的。所以西方固然是“一人一票”,但同时岂也不是“一元一票”?

由于政治权力的臣服,甚至事涉美国利益的国际事务也同样可以被交易。1998年印度不顾美国反对进行了核试验,成为新的核国家。这不仅是公然挑战美国权威,挑战美国防止核扩散的政策,也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将会引发更多的效仿者,于是愤怒的美国对印度进行了严厉的制裁。然而令谁也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年,美国就取消了对印度的制裁,而且总统克林顿还对印度进行了访问,成为二十多年来第一位访问印度的美国总统。更夸张的是,2006年小布什访问印度时,与印度达成了民用核合作的协议。美国此举实际上承认了印度一直所追求的“核大国”地位,而印度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开放民用核设施的检查,另外8个军用核设施则排除在外。

美国发生如此变化的根本原因除了借助印度牵制中国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在美印度侨民的组织进行巨资公关游说,从而成功达到目的。应该说,在今天的美国没有什么不可以交易的,只要筹码足够。这非关人性,实是体制使然。

这些结构性弱点决定了这一次西方再也无法走出危机。后来我和现场一位攻读经济学博学的留学生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我不太清楚西方是否走出危机,不过西方不太可能重新再现危机前的繁荣状态,只能这样支撑下去。只是,再也无法回到危机前的繁荣,不就是再也走不出危机吗?

中国的制度优势在经济危机期间展现无遗,当然这并不能改变西方对中国的否定和批评,这一点,也有听众向邓聿文先生提问。他的回答倒也坦率:“国际话语权不在中国手里。”

所以尽管从理论上西方认为,它们这种自下而上的负责体制从长远上看比中国这种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更有优势,但现实显然与理论相悖。

与中国相比,关于西方的制度,李光耀先生曾有一语中的的点评:“当你实行大众民主时,要赢得选举,你就不得不给选民提供更多的好处,而且如果你想在下一届选举中打败对手,承诺给选民的好处要比以前还要多。因此,这就类似于拍卖过程中不断加价,而这样的代价、债务却留给下一代人,让他们承担。如果总统给他的人民开出的是一剂苦药,那他就不会再次当选。因此为了赢得总统选举,候选人往往倾向于拖延问题,推迟实施不受欢迎的政策。结果就导致预算赤字、债务以及高失业率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要牺牲一部分福利,结果就击鼓传花地留给下一届政府。”

关于中国的制度,不妨听听以提出“历史的终结”而著称的美国学者福山的观点。2010年12月15日,他做客中共中央编译局论坛。在解释他最具影响力的观点“历史的总结”时说出这样一番话:“我确实认为资本主义的体制已经证实了自身的优越性,至少明显地优越于前苏联的那种社会主义体制,优越于中国1978年以前的那种社会主义体制。”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段话的含义十分丰富。一是,今天确实存在一种和西方不同的中国模式,不妨称之为“改革后体制”。二是,那种认为这三十多年中国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人应该休已。三是,这种“改革后体制”表现十分优异,就是主张“历史终结论”的福山也不敢说谁更具优越性。

对中国模式,福山还有一个评论,更是耐人寻味:“我认为中国模式非常难以复制。这些国家缺少中国模式的一个核心因素,即中国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现代的、集权的中央政府。建立一个集中权力的、现代的、高质量的、以发展为导向的能够提供基本服务的政府体制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中国执政党治理能力太高,以致于都成了中国模式无法复制的原因!

和出色的中国领导人相比,西方又是什么状态呢?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晚第一个提问的法国老先生只一句话就把大家逗笑了:“请问习近平先生是否骑摩托车?”因为今天所有的报纸都聚焦总统奥朗德的一件绯闻:未婚只有一位女友的他,骑着摩托车去和一位名星幽会。这个提问和哄笑,显示了众人对奥朗德的不满和不屑。

确实,西方实现全民普选之后,很难再产生优秀的领导人。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美国总统为例,克林顿评价奥巴马只是一个业余级别的政客,是历史上最差的总统。而奥巴马的前任小布什,也早已经被卡特批评为史上最差的总统。特别是小布什总统,他第一次出马竞选时,民主党携克林顿创造的绝佳经济景气竟然败北,第二次民进党又企图利用他糟糕的执政水平想卷土重来,结果再次失败。更令他们难以理解的是,在辩论时,民主党候选人犀利的辩才常令小布什处于守势。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正是小布什憨态可掬的形象,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就像一个可以信赖的邻居,反而帮助他一再胜选。

如果看看法国第五共和以来的总统,也是日益平庸。密特朗上台后搞国有化,希拉克改革遇挫后就当起什么也不干的老好人,个性张扬、冲动、随便、花边新闻不断的萨科奇则完全不像一个令人尊重的国家领导者——他曾在记者云集的展览馆中公然以粗话辱骂一位拒绝与其握手的农民,一上台就先把自己的工资上涨140%,曾因成绩差复读过、正在上大学年仅23岁的儿子学法律还拒不理睬保险公司对一场车祸的索赔而被告上法庭,甚至选举年竟还敢派总统专机把在他国生病的孩子接回。到了现在的奥朗德总统,连中国的一些学者都看不下去了。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任剑涛先生在2012年瑞信年会演讲时,把法国选出奥朗德称为政治闹剧,说他实在是傻得可爱,在国际舞台上都不会表现。结果到今天,美国《商业周刊》已经称法国为“欧洲病夫”。当然西方民主的辩护者也自有其一套说词:成熟的民主社会对政治家的素质要求较低。只是还要举行成本如此高昂的选举干什么?

美国学者卡普岚曾在《理性选民的迷思》一书中分析了西方社会中选民的偏见以见如何选择和他们有同样偏见或者装作和他们有同样偏见的政治家,从而导致错误的政策和低素质的政治家一次又一次被推上政治舞台。

本来体制就有结构性矛盾,再加上无法选出优秀的领导人(为西方辩护者往往声称,民主制度选不出最坏的领导人,不知道二战时的德国算不算),西方怎么可能走出危机呢?

最后,不妨以被巴菲特赞誉为“无人能及的趋势大师”、全球闻名的投资家罗杰斯写给他仅仅10岁和5岁两个女儿的一本书《投资大师罗杰斯给宝贝女儿的12封信》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世人或许可以不相信一位金融家、投资者的道德和诚信,但绝对相信一位父亲对女儿的肺腑之言:“这是中国的世纪,去学中文。无论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我所能给予他们的最佳忠告可能是:让你的孩子学中文。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了。”

篇3: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

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调查报告,导向,职业规划,未来,大学生

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 本文简介: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专业班级:10国贸1班组号:第三组组长:马文杰组员:马文杰,朱宏鹏,陈恩林,李攀欣,陈婷婷,黄宇萍指导老师:调查时间:2012.5.14—2012.6.4目录一,序言.……….…….调查背景和目的二,正文三,调查结果和图表四,分析与建议五,附录………….…………1调查方

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

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10国贸1班

号:第三组

长:马文杰

员:马文杰,朱宏鹏,陈恩林,李攀欣,陈婷婷,黄宇萍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2012.5.14—2012.6.4

目录

一,序言.

….

….调查背景和目的

二,正文

三,调查结果和图表

四,分析与建议

五,附录…

….

1调查方式,方法,时间,地点

2调查小组成员分工

3问卷

一;序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很快,将会有一大批大一新生步入象牙塔。犹记得那时的我们满怀着憧憬的进入大学校园。转眼,我们已是大二的学长学姐们了。时间过的真的很快。转眼,我们将步入大三,又转而进入毕业找工作的行列中。可是,你对你的未来职业有何想法呢?你是不是对你的未来仍旧毫无头绪呢?

金融危机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很多的企业发展,也加剧了就业的困难,企业裁员,减薪,200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日益增长,2009年突破600万,大学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十分的大,我们以后到底做些什么?我们以后往哪些方面发展?对未来职业你是怎么规划的呢?对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导向做了一次课题研究。

问卷共分9个小题,包括对专业的看法,对今后工作的期望,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情况,三个主题.通过调查取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关于三个主题的结论和意见,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基本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导向。

二:正文

白玲工作室首席专家白玲介绍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到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观念是不对的。她说: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从试探期到分化期,四个年级侧重不同: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师哥师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计算机知识,争取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可能的转系、获得双学位、留学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及课程准备,多利用学生手册,了解相关规定。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师哥师姐谈话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

美好的大学时光稍纵即逝,我们不久将会迈出校门去迎接社会的历练.

三:

调查结果和图表

1在50名的调查对象中,只有百分之十六的对未来有明确规划过,还有大部分人存在对未来比较渺茫的状态,社会生存固然残酷,很多现实性的问题造就了追求理想职业的从从障碍.淡化了他们奋斗未来的激情.成为了迷茫,按部就班的前行着,是什么原因造就现在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普遍的不重视呢?是家庭背景的依赖?社会的现实?竞争的难度?大学的颓废?生存的迷茫?

2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水平.其中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胜任能力相对较少,从实际来看,刚毕业,相对最缺乏工作经验.高管的要求很高.能够觉得直接胜任这一职位的学生,往往是过于自信,没有从实际的问题去考虑.盲目的定义自己的能力.中层管理人员占多半以上,结合自己的掌握情况,及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社会要求,给自己在起步时定位在这个水平上,还是拥有比较客观的自信心去定位在此层次上.最后基层人员占到22%,说明他存在稳定的心态,,从基层开始锻炼并竞争,提升自己的能力,从中突兀也是很有机会的.没有基层的准备哪有高层的稳拔呢?

3在刚入社会时,如果找不到合适工作你会不会做餐厅服务员等类似与专业不符的工作?

68%的人选择会,32%的人选不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许多人有了先有工作再求发展的计划,这起码也有一份工作可以维持生计,只有少数人不愿做这些工作,他们静待机会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份好工作.

4调查显示52%的人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44%的人希望呆在离家乡近的地方,有4%的人更愿意去西部地区.在日趋功利的社会中[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基层一套房]的思想可谓深入人心.许多人都想着发达地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还有很多人认为离家乡近的地方好.这样能常回家看看父母,也有许多朋友利于发展.西部那些落后地区只有少数的人愿意去了.

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找到自己的工作?

参加招聘会

21

学校安排

0

自己找

27

网上投简历

2

5这一项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独立!找工作会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去找!不管是参加招聘会,还是自己去找!都是个人独立能力的一种体现!

6在上图图表中,很多人认为社会人脉在实际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是现在大学生的普遍观点!人脉在许多企业家里也是一个至关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在找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个人能力上也是最不能被忽视的,即使你在其他要素上占领优越条件,你的能力上远远不行,也最终面临着被淘汰。有家庭背景也是一个最稳定的最有效的通道之一吧,从更多的实际问题考虑前两者会比家庭背景这一要素更为重要。然后很多人忽视了行业的情景这一要素,到底要不要把这一要素放在第一位考虑呢?没有一个好的行业情景?你的发展空间还会有多大的进步吗?

7在上图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家的选择意向最多的是外企和国企!这是现在人的普遍观点,一些人要的是稳定,所以他们选择了国企;而一部分则是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所以选择了比较有挑战性的外企!相对来说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要从自身考虑,你安于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就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单位。而且要考虑到你所具备的条件能不能进入这一性质企业。

8在月薪上,大家的选择都还算比较合理!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看轻自己。在找工作时要准确定位自己能力所及的薪资范围,不要不符合切身问题,抬过高价位让应聘你的人觉得你太高估你自己,也不要报太低的价让别人觉得你没有自信.这在面试和就业问题上,可以让你直接被忽略掉。

9遇到挫折如何让自己准确的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大城市中机遇多,追求多。中小城市,竞争少,发展有空间。在家庭,有亲戚朋友的资助,可以更方便发展。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慎重的选择也是必要的。

四:分析与建议

五:附录

1,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方法:亲自访问及网上调研

时间:2012,5,14---2012,6,4

地点:网络平台及嘉善光彪学院

2,调查小组成员分工

黄宇萍:负责写背景及网上调研

朱宏鹏,李攀欣,陈婷婷:问卷调查及图表分析

陈恩林,马文杰:整理数据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3,问卷

    以上《《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未来三十: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读后感:中国未来三十与广东未来五》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