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20XX_20XX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

日期:2020-08-27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 本文关键词:专题,北魏,学年,文帝,改革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 本文简介: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2)北方民族出现融合的发展趋势,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与阶级压迫政策,导致民族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4)冯太后和孝文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 本文内容: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总结(三)

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出现融合的发展趋势,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与阶级压迫政策,导致民族与阶级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内容

(1)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授田农民纳租、纳调;服徭役、兵役。

(2)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3)文化: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4.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如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2)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5.性质: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6.启示: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鲜卑族拓跋部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却用落后的制度统治,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法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对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理解

1.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封建官制、法律。

2.民族融合指两个对等的民族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融合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二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①民族迁徙,杂居相处;②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③联合斗争,即在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增进友谊;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⑤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

四、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都是封建化改革,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3)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4)都取得了成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2)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经济上颁行均田制、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官员俸禄制)、迁都(由平城迁到洛阳)和移风易俗(穿汉服、改用汉姓、和汉族士族通婚、说汉话)。

【例题】

(2013·江苏高考,节选)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第一步:审题意

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求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第二小问要求回答孝文帝坚定改革的原因,两问都要依据材料二作答。第(3)问,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材料三进行总结;基本因素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步:抓关键

由材料二中“魏初风俗至陋”“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迁都”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和移风易俗。由“魏初风俗至陋”可知改革原因为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由“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

“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也是其坚定改革的原因。材料三指出了北魏统治者所面临的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三步:扣知识

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应依托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作用根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依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回答。第(3)问商鞅变法的背景及特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1)标点符号。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

(2)材料的开头、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

(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

(4)材料中的时间、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

(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着关键的辅助作用。

(6)分值,主要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

    以上《20XX_20XX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最新范文»20XX_20XX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XX_20XX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总结(三)学案人民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